大模型时代:超级大脑与人类的未来

人类拥抱新技术,特别是像AI大模型这样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话题。本文基于“复旦管理大视野论坛”的讨论,深入探讨了AI大模型对传统知识管理系统革新、企业效率提升以及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人类在驾驭AI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人机协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卢向华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虽然AI在自动化、精确计算和数据处理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处理复杂情境、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性决策方面,人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I的价值并非自动实现,能否驾驭AI,放大其价值效用,是关键所在。然而,“人机鸿沟”——人类对AI技术的主导地位的坚持,以及对新技术的不信任感和担忧,是阻碍人类拥抱AI的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用户接受AI,仅仅技术上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情感绑定和社交体验,甚至需要AI具备一定的“讨好”特性。然而,这种“阿谀奉承”式的AI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AI技术的友好性和担责性。此外,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技能退化,“AI惰化”现象值得警惕。因此,人与AI的协作需要在相互增强中取得平衡,这依赖于人类持续学习和发展新技能的能力。

AI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垂直化与场景化

陈运文先生介绍了达观数据在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实践经验。他指出,数据是企业智能化的基座,而知识是从数据中萃取出来的。垂直大模型,相比通用大模型,更注重行业知识和场景化应用。达观数据推出的“曹植大模型”强调长文本、多语言和垂直化,并通过构建多模型并联架构系统来解决大模型的精确性和“幻觉”问题。大模型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结合是垂直领域落地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他预测,十年内,50%以上的办公任务将由智能系统完成。

无线传感技术:赋予AI“第六感”

邱锂力先生则介绍了无线传感技术如何赋予AI“第六感”,使其能够感知更多维度的数据,例如呼吸监测。他举例说明了基于声学信号的无接触式呼吸监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更便捷、舒适地进行医疗监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深刻影响医疗保健领域,提升人类的健康福祉。

圆桌讨论:多角度解读AI大模型的未来

圆桌讨论环节,来自科大讯飞、上海犀语科技、橙狮体育、东浩兰生会展集团和华登国际的嘉宾们,从各自领域的视角探讨了AI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应用场景选择、价值创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他们一致认为,AI大模型的成功落地需要关注场景化应用,注重数据管理和效率提升,并积极探索商业化价值。

结语:拥抱AI,人类责无旁贷

论坛总结指出,新技术的更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人类需要积极拥抱AI,并为适应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冲击和就业冲击做好准备。教育机构、企业、行业从业者和资本方都应共同努力,帮助社会更好地拥抱AI,实现人与AI的和谐共生,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大模型时代:超级大脑与人类的未来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