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墜入深淵:光格科技的「精準爆破」羅生門?
2023年3月,光格科技頭頂著「光纖傳感第一股」的光環,風光登陸科創板,發行價高達43.09元/股。然而,這股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場精心策劃的崩盤戲碼。上市首日,光格科技便遭遇破發,單日暴跌13.69%,中信證券作為其IPO保薦人及主承銷商,看似穩賺不賠地收穫了6920萬元(含稅)的承銷及保薦費用。
然而,時間僅僅過去了12個月,光格科技的業績便如同斷崖般崩塌。淨利潤從盈利4695萬元驟降至虧損6757萬元,跌幅高達244%。更令人震驚的是,經營現金流更是惡化至-5459萬元,公司彷彿身患重病,命懸一線。這並非簡單的「業績變臉」,而更像是一場早有預謀的「精準爆破」。究竟是市場的無情,還是人為的操縱?光格科技的隕落,引發了無數的猜疑和思考。
光環加冕,曇花一現:科創板首秀即破發的警鐘
光格科技的案例,無疑給所有懷揣上市夢想的企業敲響了一記警鐘。上市並非萬能靈藥,更不是一勞永逸的保險箱。如果自身實力不足,即使成功上市,也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科創板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試驗田,旨在扶持具有真正科創實力的企業。然而,如果讓那些徒有其表、粉飾業績的企業混入其中,不僅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更會動搖科創板的根基。
上市即巔峰?一年間業績崩盤式滑落的真相
光格科技的股價走勢,簡直就像一場自由落體表演。2023年,上市當年營收還能達到歷史峰值3.04億元,2024年卻斷崖式下跌至1.82億元,暴跌40.06%。更可怕的是利潤雪崩,2023年歸母淨利潤尚有4695萬,2024年竟巨虧6757萬,同比暴跌243.91%。扣非淨利潤虧損更甚,高達7230萬,暴跌268.89%! 2025年一季度虧損持續擴大至1375萬。這種業績變臉的速度,簡直令人瞠目結舌。不禁要問,光格科技究竟遭遇了什麼?
財務數據「雪崩式」崩盤:上市即「裸泳」?
如果說營收和利潤的下滑還能找到一些市場或行業因素的解釋,那麼光格科技的現金流狀況,則徹底暴露了其經營的困境。經營現金流淨額連續3年下滑,2020年尚有212萬,2023年轉負至-3960萬,2024年進一步惡化至-5459萬。公司的「造血」能力幾乎喪失,只能依靠外部融資來維持生存。更糟糕的是,效率也開始變得低下。應收賬款週轉率從2021年的1.41暴跌至2024年的0.55;存貨週轉率從1.54跌至1.18;總資產週轉率從0.73驟降至0.14。公司的運營,幾乎陷入半癱瘓狀態。
這些數據指向一個冰冷的現實:光格科技上市之年,竟成了其業績的「巔峰時刻」與「轉折點」。上市即巔峰,上市即轉折——這僅僅是巧合?還是上市前業績已被過度粉飾、透支殆盡?
技術「護城河」成笑柄:招股書承諾的遮羞布被無情撕碎
光格科技在招股書中信誓旦旦地宣稱,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分佈式光纖傳感技術、資產數字化監控運維管理系統方面具備技術及競爭優勢」,並聲稱這是維持高毛利率(曾達59.76%)的關鍵。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這條所謂的「護城河」,在上市後迅速土崩瓦解。
毛利率三連跌:技術優勢的幻影?
2021年,光格科技的毛利率還高達59.76%,2022年降至58.36%,2023年進一步下滑至57.09%。到了2024年,毛利率更是斷崖式下跌至53.86%。這意味著,光格科技的產品或服務的盈利能力正在快速下降,而這與其招股書中所宣稱的「技術優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竟是技術優勢的「保質期」太短,還是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技術優勢?
市場空間逼仄:難以支撐的「龍頭」夢?
更令人擔憂的是,光格科技所處的賽道似乎並不像招股書中描述的那般寬廣。其核心的分佈式光纖傳感賽道,2021年整體市場規模僅為29.4億元人民幣(Frost & Sullivan數據)。如此狹小的賽道,如何支撐其描繪的「龍頭」藍圖?技術門檻是否真如包裝的那般高不可攀?如果市場規模有限,即使光格科技佔據領先地位,其成長空間也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招股書豪言壯語:一場針對投資者的虛假陳述?
當毛利率「護城河」淪為「下水道」,招股書中的豪言壯語更像是一場針對投資者的虛假陳述。光格科技是否在上市前誇大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以吸引投资者?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光格科技需要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解释。
客戶依賴反噬:應收帳款成現金流「絞索」
光格科技的客戶名單看似星光熠熠:電網巨頭、五大發電集團、頭部海纜廠商、大型基建央企。但這種依賴,卻埋下了致命隱患,讓光格科技的命脈,緊緊地握在了這些大客戶的手中。
「背靠背」結算埋雷:畸形的三角債?
光格科技採用「驗收」為最終付款節點,甚至存在「背靠背」結算方式(即收到客戶C款才付供應商A,俗稱三角債),導致回款週期極長,現金流壓力巨大。這種結算方式,無疑將光格科技置於極其被動的地位。一旦客戶付款延遲,光格科技的現金流就會受到直接影響,甚至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更何況,這種三角債的模式,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風險,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鏈條都會崩潰。
應收帳款吞噬一切:上市後的暴增之謎?
應收帳款佔營收比重如腫瘤般膨脹:2022年為69.9%,2023年為113.3%,2024年飆升至恐怖的173.12%!這意味著,公司2024年1.82億營收背後,竟躺著高達3.15億的應收帳款。營收數字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這些應收帳款,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更令人質疑的是,為何上市後應收帳款暴增?有理由懷疑,上市前為了報表好看,把應收帳款放了很多在其他應收款項下。
造血功能壞死:現金流危機的根源?
收入暴跌疊加巨量應收帳款無法收回,經營現金流持續大額負數成為必然。光格科技如同被捆住手腳投入深水,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沉沒。這種情況下,光格科技的生存,完全依賴於外部輸血。一旦外部融資渠道受阻,公司將面臨破產的風險。
大客戶光環的另一面:命脈被扼的困局?
大客戶光環的另一面,是光格科技將自己的命脈完全交付他人,最終被其引以為傲的客戶「反噬」,現金流絞索越勒越緊。這種過度依賴大客戶的商業模式,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風險。一旦大客戶改變採購策略,或者轉向其他供應商,光格科技將遭受沉重打擊。更何況,在與大客戶的博弈中,光格科技往往處於弱勢地位,難以獲得有利的付款條件。
費用率詭異飆升:虧損黑洞的「加速器」?
在營收暴跌40%的背景下,光格科技的各項費用率卻如火箭般躥升,簡直是匪夷所思,雪上加霜!原本就已經在虧損的泥潭裡掙扎,這些費用率的飆升,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加速其走向滅亡。
銷售費用率:銷售效率斷崖式下跌,還是存在不當支出?
銷售費用率從2023年的18.42%飆至31.09%,增幅近7成!這意味著,光格科技每產生一塊錢的銷售收入,需要花費更多的銷售費用。究竟是銷售效率斷崖式下跌,導致銷售費用居高不下?還是其中存在不當支出,導致銷售費用虛高?這種異常的增長,讓人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存在貓膩。
管理費用率:管理規模收縮,費用卻近乎翻倍,管理層在「管理」什麼?
管理規模收縮,管理費用率卻近乎翻倍,從7.36%跳漲至13.62%!這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通常來說,管理規模縮小,管理費用也會相應減少。但光格科技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這讓人不禁要問,管理層究竟在「管理」什麼?是在管理公司業務,還是在管理自己的腰包?
研發費用率:豪賭技術突破,還是財務調節的障眼法?
最離奇的是研發費用率翻倍!在現金流枯竭、生存堪憂的危急時刻,公司卻將超過三分之一的營收砸向研發?這是「技術突破」的背水一戰,還是利用研發支出調節利潤、掩蓋問題的「財技」?如此之高的研發投入,其真實性與效率令人高度懷疑。在如此困境下,將大量資金投入研發,是否真的能帶來技術突破,還是仅仅为了掩盖其他问题?
費用率異常飆升:加速失血,動機成謎
費用率的異常飆升,如同在巨大的虧損傷口上撒鹽,加速了公司的失血進程,其背後的合理性與動機迷霧重重。这些费用,是否真的都用在了公司发展上?还是被用于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光格科技需要对此给出明确的解释,否则难以平息投资者的质疑。
迷之操作:放着主業不做,拿着4.6億去理財
在主營業務深陷泥潭,公司上下焦頭爛額之際,光格科技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拿出4.6億元巨額資金去購買理財產品!這種行為,簡直就像一個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病人,不去積極治療,反而花大價錢去享受生活。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讓人不禁要問,光格科技究竟是想拯救公司,還是想讓公司加速滅亡?
更令人費解的是,光格科技的理財收益,竟然比主營業務的利潤還要高!這種情況下,光格科技到底是應該專心做主業,還是應該轉型成為一家理財公司?這種荒誕的現實,不僅諷刺了光格科技的經營能力,也暴露了其對主營業務的信心不足。將大量資金投入理財,或許只是光格科技在絕望之下的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希望通過理財收益來彌補主營業務的虧損。但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终只会加速公司的衰败。
原始股東精準「勝利大逃亡」:套現離場,留下滿地狼藉
當公司深陷泥潭、普通投資者煎熬之際,那些在公司上市過程中獲利豐厚的原始股東們,上演了精準的「勝利大逃亡」。他們對時機的把握,對速度的掌控,簡直令人歎為觀止,也讓人心生寒意。這不禁讓人懷疑,他們是否早就知道公司的真實情況,並提前做好了撤退的準備?
蘇州廣發二期:減持意願迫切且高效
2024年底即減持49萬股(佔流通股比例高達1.5%)。2025年4月15日發布減持計劃後,僅用不到2個月時間,在6月3日前就火速完成49萬股(總股本0.5%)減持,套現意願極其迫切且高效。這種減持速度,簡直就像逃命一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
北京基石創業:持續撤退
2024年底減持67.7萬股,2025年一季度再減持31.3萬股,持續撤退。這種持續的撤退,顯示了他們對公司前景的極度不看好。如果他們真的對公司有信心,又怎麼會不斷地拋售股票呢?
機構撤退:專業機構早已用腳投票
2024年報顯示,僅3家機構投資者;2025年一季報僅剩1家。專業機構早已用腳投票。這些機構投資者,都是經過專業分析和評估的。他們的撤退,無疑是對光格科技投下了不信任票。這也再次證明,光格科技的問題,遠比表面看起來更加嚴重。
原始股東「先知先覺」,中小散戶血本無歸?
原始股東在公司基本面崩潰信號明確後,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套現離場,將風險徹底轉嫁給二級市場接盤的中小投資者。這種行為,無疑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他們只顧自己獲利,卻將風險留給了無辜的投資者。光格科技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光鮮亮麗的表面,要擦亮眼睛,看清公司的真實情況,才能避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