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多利IPO夢碎:社保疑雲、募投羅生門,遮陽界地雷?

溫多利IPO夢碎:社保疑雲、募投羅生門,遮陽界地雷?

遮阳界的地雷?温多利IPO梦碎北交所:社保疑云、募投罗生门,这水有多深?

最近,资本圈里又上演了一出“IPO惊魂记”。主角不是什么高科技新贵,而是家做遮阳材料的公司——温多利遮阳材料(德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温多利。这家公司原本雄心勃勃,想在北交所大展拳脚,结果呢?还没正式开演,就匆匆拉下了帷幕。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不少“不能说的秘密”。

这温多利,听名字感觉挺小清新,但实际上,是一家专门做遮阳材料的中外合资企业。他们的产品,像什么阳光面料、涂层面料,听起来就透着一股“高大上”的味道,广泛应用于办公楼、酒店、学校、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甚至连家具都得用上他们的产品来遮遮阳。按理说,这生意应该挺红火的,毕竟现在大家都讲究节能环保嘛。

早在2023年12月25日,温多利就向北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准备大干一场。还请来了联储证券当保荐机构,看起来是信心满满。但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温多利突然发布公告,宣布终止IPO申请,并撤回相关文件。这消息一出,立刻在圈内炸开了锅——这究竟是咋回事?

更让人觉得“瓜”味十足的是,在温多利IPO折戟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疑点。什么员工社保缴纳情况不明、研发投入占比不高、募投项目信息披露前后矛盾……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悬疑剧”。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家温多利,看看它IPO失败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水,究竟有多深?

温多利是谁?一家遮阳材料公司的“前世今生”

遮阳材料界的“隐形冠军”?

要说这温多利,也算是遮阳材料界的一号人物。人家从成立以来,就专注于功能性遮阳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别看这行当听起来不起眼,但市场潜力可不小。想象一下,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夏天晒得滚烫,冬天又冷得刺骨,这时候,就需要遮阳材料来发挥作用了。温多利的产品,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

他们的主要产品包括阳光面料和涂层面料,这些面料经过加工后,就能变成各种各样的遮阳帘、遮阳篷,广泛应用于办公楼、酒店、学校、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甚至,你家里的窗帘,没准也用的是温多利的面料呢。这么看来,温多利也算是默默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但是,问题也来了。虽然温多利的产品应用广泛,但它真的能称得上是“隐形冠军”吗?从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来看,温多利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想要脱颖而出,光靠产品质量还不够,还得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推广能力。

北交所,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次温多利选择在北交所IPO,也算是赶了个时髦。毕竟,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而温多利也符合这个标准。而且,北交所的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审核速度也比较快,对于急于融资的企业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北交所也不是那么好进的。虽然门槛低,但对企业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如果企业存在一些“硬伤”,比如财务数据不真实、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就很容易被拒之门外。更何况,北交所的流动性相对较差,上市后如果股价表现不佳,对企业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温多利这次IPO失败,或许也说明了北交所对企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在北交所上市,光有好的项目还不够,还得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规范的运作。否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社保“障眼法”? 员工福利的算计与法律的红线

年报里的“数字游戏”:社保缴纳人数的猫腻

要说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那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视员工如家人,福利待遇好到让人眼红;有的则把员工当成“螺丝钉”,能省则省,恨不得榨干最后一滴价值。这温多利,似乎有点后者的味道。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温多利的员工人数基本维持在280人左右。这个规模不算小,但也不算大。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温多利的企业工商年报中,社保缴纳人数却与员工人数存在明显的差距。

具体来说,2020年温多利五项社保的缴纳人数皆为258人;2021年为263人;2022年为265人。这意味着,在报告期内,温多利很可能存在未给所有员工缴纳社保的情况。这可不是小事,社保是员工的基本权益,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社保,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损害了员工的利益。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别情况,可能是因为有员工自愿放弃缴纳社保。但问题是,这么多人同时“自愿放弃”,这概率也太低了吧?更何况,企业有义务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员工缴纳社保,即使员工自愿放弃,企业也应该尽到告知义务,并保留相关证明材料。

劳动纠纷频发:温多利的用工风险

如果说社保缴纳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温多利涉及的劳动纠纷,则更加暴露了其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

根据企查查显示,2020年温多利涉及的司法案件共有4条,其中三条都与员工的劳动纠纷有关。这说明,温多利在用工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拖欠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损害员工的利益,也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一家企业,如果连员工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又怎么能指望它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呢?温多利在IPO的关键时刻,被曝出社保缴纳和劳动纠纷问题,无疑给其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研发投入的“虚与实”:创新还是粉饰?

专利数量≠核心竞争力:温多利的“技术焦虑”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研发,那么它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温多利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研发投入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根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温多利的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697.18万元、954.07万元、785.61万元和429.1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57%、5.59%、4.53%和4.87%。从数据上看,温多利的研发投入占比并不算低,但也不算高,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温多利共获得4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6项。专利数量不少,但发明专利占比不高,这说明温多利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毕竟,发明专利才是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含金量相对较低。

而且,专利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的专利可能只是为了“撑门面”,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温多利的专利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核心技术人员缺失:创新引擎的隐忧

除了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之外,核心技术人员也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那么它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截至2023年6月30日,温多利共有研发人员3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12.23%。这个比例不算低,但问题是,温多利目前没有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这就让人感到有些担忧了。

核心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人员,那么它的技术创新就缺乏动力和方向。

温多利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企业,竟然没有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这是否意味着温多利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依靠外部力量,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募投项目的“罗生门”:信息披露的真与假

环评与招股书的“口径不一”:谁在说谎?

如果说前面的社保疑云和研发短板还只是“小打小闹”,那么接下来要说的募投项目信息披露问题,就足以让温多利陷入“信任危机”了。要知道,招股书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招股书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那么企业就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

本次IPO,温多利计划募资13,200.00万元,主要用于“年产280万平方米高效节能绿色建筑遮阳材料生产线项目”(以下简称“生产线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这个项目听起来挺不错的,既能扩大产能,又能提升技术水平,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

但是,《民商财经》在浏览招股书和环评文件时,却发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涉及项目投资额、建设内容、施工工期等关键信息,让人不得不怀疑温多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招股书显示,生产线项目总投资额为12,213.11万元,共建设三条生产线,包括60万平方米/年的高档宽幅阳光面料生产线、120万平方米/年的高档宽幅大提花遮阳面料生产线和100万平方米/年的高档腈纶遮阳面料生产线,项目的建设期为1年。但环评文件却显示,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2,200.00万元,施工工期仅为2个月。这时间差的也太离谱了吧,难道是“光速”建厂?

更离谱的是,环评文件对建设项目工程分析部分披露,生产线项目的总占地面积与招股书中披露的新取得地块面积一致为33,197.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却为23,413.50平方米,主要建设2座生产车间、1座食堂,并未提到仓库以及原有土地上建设的科研楼等。这难道是“乾坤大挪移”,把仓库和科研楼都给“挪”走了?

同一项目,在不同的文件中,却出现了如此多的差异,这究竟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温多利需要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解释。

“财大气粗”还补流? 温多利的资金饥渴

除了募投项目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之外,温多利此次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也值得怀疑。

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温多利账上的货币资金为8,611.25万元,且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仅分别为10.26%、9.25%、9.49%、8.64%,财务状况良好,偿债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温多利为何还要募资1,200.00万元来补充流动资金?难道真的是“手头紧”吗?

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募资补充流动资金,通常是为了应对经营风险或者扩大业务规模。但从温多利的财务数据来看,其经营状况良好,并没有明显的资金压力。那么,温多利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真实目的,就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了。难道是另有所图?

IPO折戟的背后:温多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温多利IPO的失败,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社保缴纳、研发投入、信息披露,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企业上市的“绊脚石”。

对于温多利来说,这次IPO的折戟,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训。温多利需要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重蹈覆辙。

当然,温多利IPO的失败,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想要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成功,光靠“包装”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规范的运作。只有那些真正重视员工权益、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信息披露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温多利的案例告诉我们,IPO并非“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而是一场对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只有那些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