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貨幣交易所上幣格局大地震:幣安獨領風騷的背後真相
前言:當AI分析報告也開始內卷
各位看官,您是否也曾幻想過,手握幾枚潛力幣,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巔峰?別做夢了!2025年的加密貨幣市場,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遍地黃金的蠻荒之地。交易所上幣,更是暗流湧動,稍有不慎,就會被割得血本無歸。
今天,我們不談情懷,不講信仰,只用數據說話,揭開交易所上幣的黑幕!這份由TopHash Digital於2025年7月發布的研報,就像一劑猛藥,直接刺激了整個加密貨幣圈。有人說它過於主觀,有人說它危言聳聽,但無可否認的是,它撕開了交易所光鮮亮麗的外衣,讓我們看到了背後赤裸裸的利益爭奪。就連我這個老韭菜,看完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直呼「太扯了吧」,但還是忍不住想繼續看下去!
TopHash研報精華:數據背後的交易所戰爭
研究方法:這不僅僅是數字,更是血淋淋的市場廝殺
TopHash這份研報,可不是隨便抓幾個數字就唬人的。他們追蹤了2024年1月到2025年6月期間,各大交易所的上幣動態,包括現貨、永續合約,甚至還深入到DEX的世界。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搞清楚,哪些幣種上了哪些交易所,表現如何,背後又有什麼貓膩。
更狠的是,他們還區分了「首次上幣」和「二次上幣」。首次上幣,指的是那些通過空投、IDO等方式,第一次在交易所亮相的新幣。二次上幣,則是那些已經在其他交易所混過的「老油條」。這種區分,簡直是把交易所的底褲都扒了下來,讓我們看到了不同上幣方式的真實效果。
別以為這只是簡單的數據統計。要知道,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無數散戶的血汗錢,都是交易所和項目方之間的利益博弈。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TopHash的研報,就是戰場上的情報。
研究範圍:交易所版圖,誰主沉浮?
這次TopHash盯上的,都是加密貨幣圈的大佬級交易所:Binance、Coinbase、OKX、Upbit、Bithumb、Bybit。這些交易所,幾乎掌握了全球加密貨幣交易的命脈。當然,幣安是重中之重,畢竟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整個市場的神经。
研究的範圍也很廣,不僅包括現貨交易,還包括永續合約。要知道,永續合約可是高風險高回報的玩兒法,交易所敢不敢上,上了之後表現如何,直接反映了它們的膽識和實力。
總之,TopHash這次是要把這些交易所的老底都給掀了,讓我們看看,在這個看似光鮮亮麗的市場裡,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誰又在裸泳。
交易所上幣數量大爆發:幣安一騎絕塵,其他交易所瑟瑟發抖?
2025年上半年,交易所的上幣數量簡直可以用「爆炸式增長」來形容!但仔細一看,這增長主要還是靠幣安撐起來的。其他交易所呢?不是原地踏步,就是乾脆躺平。難道,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格局,已經變成幣安一家獨大了嗎?
首次上幣:幣安Alpha和IDO的狂歡,傳統交易所的末日?
幣安在首次上幣這塊,簡直是開了外掛!71個項目,幾乎全靠Alpha空投和IDO。這Alpha空投,聽起來高大上,說白了就是一種變相的「撒幣」行為,能不能留住用戶,還真不好說。而IDO,則是給一些有潛力的新項目提供一個亮相的舞台,但僧多粥少,能不能搶到,就看你的手速和運氣了。
反觀Coinbase、Upbit這些老牌交易所,上幣節奏慢得像老牛拉破車,一年才上十幾個項目,而且還都是些市值大的主流幣。這讓那些追求刺激、渴望暴富的用戶,怎麼能忍受?Bybit和OKX更慘,直接縮減了首次上幣的規模,難道他們也開始懷疑人生了?
TopHash預測,2025年全行業的首次上幣數量將大幅增長,主要就是靠幣安的Alpha和IDO。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是百花齊放,還是劣幣驅逐良幣?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二次上幣:舊瓶裝新酒?還是交易所的救命稻草?
如果說首次上幣是交易所的「開疆拓土」,那麼二次上幣就是「守成」。幣安在這方面也是毫不手軟,一口氣上了138個二次上幣項目,而且大部分也是通過Alpha平台。Coinbase、Upbit、Bithumb也開始重視二次上幣,這類項目佔了他們總上幣量的80%。
為啥大家都喜歡搞二次上幣?原因很簡單:風險小,見效快。這些幣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和用戶群體,交易所不用花太多力氣去推廣,就能帶來交易量。但問題是,這些「老油條」真的能給用戶帶來收益嗎?還是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割韭菜?
TopHash預計,2025年全年的二次上幣數量將實現大幅增長,成為交易所上幣活動的主導形態。這意味著,交易所的競爭,將從爭奪新項目,轉向爭奪現有項目的流動性。誰能吸引更多的「老油條」來自己的平台,誰就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幣安上幣結構分析:DEX發行才是王道?
從幣安的上幣結構來看,DEX發行(Alpha空投和IDO)已經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傳統的現貨上幣,則顯得有些黯然失色。這說明什麼?說明幣安已經意識到,未來的趨勢是鏈上發行,是去中心化。他們正在積極擁抱這種變化,試圖在新的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
當然,傳統的現貨上幣機制,幣安仍然沒有放鬆警惕,依然保持著嚴格的審核和控制。畢竟,現貨市場才是基本盤,不能輕易動搖。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幣安的重心,將會越來越向DEX發行傾斜。這對於其他交易所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是該繼續堅守傳統,還是該迎頭趕上,擁抱DEX?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上幣後表現:誰是韭菜收割機?誰是價值窪地?
交易所上幣,就像一場盛大的化妝舞會。項目方濃妝豔抹,交易所燈光閃爍,韭菜們擠破頭皮想要入場。但舞會結束後,誰能留下,誰又會被掃地出門?上幣後的表現,才是檢驗真愛的唯一標準。
首次上幣VS二次上幣:天堂與地獄的距離?
TopHash的數據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首次上幣,幾乎就是韭菜收割機!幾乎所有交易所,首次上幣的代幣都表現慘淡,平均回報和中位數回報都是負的。這意味著,你剛買入,就已經開始虧錢了。這種感覺,就像辛辛苦苦攢了一年的錢,剛想買個包包犒勞自己,結果發現是假貨!
與之相反,二次上幣卻往往能帶來更強勁和穩定的收益。這就好比,你買了一隻已經上市的股票,雖然漲幅可能不如新股那麼誇張,但至少風險可控。原因也很簡單:二次上幣的幣種,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共識和流動性,不容易被莊家隨便操控。
各交易所主板表現:一片慘綠,誰能倖免?
如果你還抱著「上主板就能賺錢」的幻想,那你就太天真了!2025年,各交易所的主板新幣,幾乎全線虧損。Coinbase勉強掙扎了一下,平均收益率是正的,但中位數收益率還是零,說明只有少數項目能賺錢,大部分還是陪跑。
幣安現貨、Alpha空投、IDO渠道上幣的新幣,表現更是不盡如人意,中位數收益率都在-5%到-19%之間。OKX、Bithumb和Upbit也好不到哪裡去,平均收益率都在-4%到-15%之間。總之,不管你通過哪個交易所或項目渠道上幣,新幣似乎都難逃被拋售的命運。這種感覺,就像參加了一場「死亡遊戲」,能活下來的,都是萬中無一的幸運兒。
Binance上幣項目表現:Alpha空投是個笑話?IDO才是真香?
在幣安的各個上幣項目中,Alpha空投的表現簡直是個笑話!平均回報率是-11.2%,中位數是-13.8%。這說明,通過Alpha空投上幣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垃圾,根本沒有投資價值。難怪有人說,Alpha空投就是幣安割韭菜的工具!
相比之下,IDO的表現還算不錯,平均回報率是+1.5%,雖然中位數是-4.8%,說明成功案例不多,但至少比Alpha空投強多了。現貨首次上幣的表現最差,平均回報率和中位數都墊底。而現貨和期貨的二次上幣,表現都優於首次上幣,再次證明了「老油條」比「新韭菜」更靠譜。
總之,在幣安,如果你想賺錢,最好還是選擇二次上幣。至於首次發行,尤其是通過Alpha和現貨渠道的首次上幣,還是敬而遠之吧!畢竟,誰也不想成為被割的韭菜。
FDV峰值分析:誰能一飛沖天?誰是曇花一現?
完全稀釋估值(FDV),就像是加密貨幣的「身價」。而FDV峰值,則是這個身價的最高點。誰能一飛沖天,達到最高的FDV峰值?誰又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這不僅僅是數字遊戲,更是市場情緒的真實反映。
首次上幣FDV峰值:Coinbase和OKX才是隱藏贏家?
在首次上幣項目中,Coinbase和OKX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他們的FDV峰值比率分別達到59%和37%,而且都在1.5到1.8天內實現。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兩個交易所選幣的眼光非常毒辣,能夠抓住那些真正有潛力的項目,並在短時間內引爆市場。難道,Coinbase和OKX才是隱藏的贏家?
幣安IDO渠道的首次上幣同樣表現強勁,平均峰值FDV比率為38%,並在2.1天內達成,反映出持續而穩定的市場需求。相比之下,Alpha空投和現貨直接上幣的項目峰值到來更早、幅度更低,FDV比率僅為17%至18%,通常在1.1至1.3天內觸頂。這再次印證了之前的觀點:Alpha空投就是個「快閃店」,來得快,去得也快,很難真正留住用戶。
Upbit和Bithumb的上幣項目也迅速衝高,但後續動力明顯不足,表明二級市場買盤支持有限。這就好比,煙花雖然絢爛,但終究會消散。總體而言,大多數首次上幣項目都在早期快速達到峰值,且上行空間相對有限。想要靠首次上幣一夜暴富?恐怕只是癡人說夢。
二次上幣FDV峰值:穩定增長才是硬道理?
Binance現貨和Alpha二次上幣的峰值表現穩健(約20%-30%),不過Alpha二次上幣達到峰值的時間更長(2.1天),且受極端值影響更大。這說明,二次上幣的項目,更需要時間來發酵,才能真正被市場認可。而Alpha二次上幣,則更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波動性更大。
Upbit和Coinbase的二次上幣呈現相似趨勢,峰值FDV比率為18%-21%,達到峰值的時間約為2天。OKX和Bybit的二次上幣則峰值出現快但表現疲軟,上行空間不足10%,達到峰值的時間不到1.5天。總體來看,二次上幣的價格發現曲線更健康、更穩定。想要穩健增長?或許二次上幣才是更好的選擇。
Binance各項目FDV峰值:IDO才是真愛?
BinanceIDO首次上幣在所有項目中創下最高峰值比率(38%),且達到峰值的時間最長(2.1天),這表明項目上線時存在強勁且持續的需求。再次證明,IDO才是幣安的「真愛」!
Alpha空投首次上幣的峰值出現更早、水平更低,1.3天內FDV比率為17%,意味著前期動能更佔主導。現貨首次上幣的表現與Alpha相近,平均峰值為18%,且峰值多在上线首日出現。Binance現貨二次上幣的峰值出現迅速但僅為2%,許多項目在上线當天就達到峰值。總體而言,Binance現貨上幣的峰值潛力有限,且峰值過後價格回落較快。想要在幣安上幣中找到「寶藏」?恐怕IDO才是你唯一的希望。
FDV估值分佈:交易所的選幣哲學
完全稀釋估值(FDV)不僅僅代表著項目的「身價」,更反映了交易所的選幣哲學。不同的交易所,有著不同的偏好,有的喜歡「高富帥」,有的則偏愛「潛力股」。透過分析FDV的分布,我們可以一窺交易所的內心世界,看看它們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首次上幣FDV分佈:Upbit和Bithumb的土豪式選幣?
Upbit和Bithumb的首次上幣項目,簡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詞!完全稀釋估值(FDV)在7.5億美元以上的項目,佔比分別高達72%和77%,其中僅Upbit就有43%的項目屬於「巨型盤」。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兩家交易所,只喜歡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大佬」,對於「草根」項目根本不屑一顧。這種選幣策略,雖然穩健,但也缺乏了創新和想像力。難道,Upbit和Bithumb只想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Coinbase和OKX的首次上幣項目,則集中在中大盤區間,75%的項目FDV在2.5億美元以上,且多數處於2.5億至7.5億美元範圍。這說明,這兩家交易所的選幣策略相對務實,既不追求過於冒險的「小盤股」,也不盲目追捧高高在上的「巨型盤」。
Binance期貨的首次上幣項目也傾向於高FDV類型,87%的項目FDV超過2.5億美元。Bybit的分布則最為均衡,微型盤佔16%、小型盤佔24%、中型盤佔32%,大盤和巨型盤合計佔28%。總體而言,首次上幣項目通常以高FDV項目為主,但在2025年,受BinanceDEX發行計劃的推動,這一趨勢已轉向低FDV項目。這說明,幣安正在試圖打破傳統的選幣模式,挖掘更多有潛力的新項目。
二次上幣FDV分佈:幣安Alpha的屌絲逆襲?
在Binance Alpha的推動下,Binance的二次上幣項目偏向小規模,完全稀釋估值(FDV)在2.5億美元以下。這說明,幣安正在利用Alpha平台,扶持那些有潛力,但尚未成名的「小弟」。這就好比,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充滿了勵志和希望。
Bybit和Coinbase的二次上幣項目在FDV分布上更為廣泛。韓國交易所,即Upbit和Bithumb的二次上幣項目則嚴重傾向於大型項目。這些模式表明,二次上幣為不同成熟度的項目提供了一個更靈活、更易進入的渠道。無論你是「高富帥」,還是「屌絲」,都能在二次上幣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Binance各項目FDV分佈:精準定位,各取所需?
Binance現貨上幣項目偏向大盤,沒有微型盤項目,多數項目的完全稀釋估值(FDV)在2.5億美元以上,且集中在7.5億美元以上。Alpha空投則以小盤項目為目標,約80%的上幣項目FDV在2.5億美元以下,且微型盤項目佔比很高。BinanceIDO的上幣項目範圍集中,幾乎所有項目的FDV都在7500萬美元至2.5億美元之間,沒有超過7.5億美元的項目。
Binance的每個上幣計劃都針對不同的市場細分領域,在各FDV層級上幾乎沒有重疊。這說明,幣安的策略非常精準,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標用戶。現貨板塊面向已規模化的代幣,Alpha面向早期項目,IDO則面向精心篩選的成長期項目發行。這就好比,一個大型超市,既有高檔進口商品,也有平價日用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幣安,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加密貨幣生態系統。
Binance Alpha和IDO下游路徑:通往成功的捷徑?還是死胡同?
通過Binance Alpha空投或IDO發行的代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前途充滿了未知。它們能否順利長大,進入更大的市場?能否登上其他一線交易所,獲得更多的關注?這條下游路徑,是通往成功的捷徑,還是充滿陷阱的死胡同?
Alpha空投VS IDO:誰能笑到最後?
TopHash的數據顯示,Binance Alpha空投的代幣,極少能推進到優質上幣環節,向永續合約與現貨的轉化比例極低,上幣後的表現普遍乏力。這就好比,一個靠「關係」進入名校的學生,雖然起點高,但後續發展卻不如人意,最終泯然眾人。
那些經Alpha進入現貨的代幣,多為高完全稀釋估值(FDV)項目,有一定後續表現。但這也僅僅是少數個例,並不能改變Alpha空投整體表現不佳的局面。
相比之下,BinanceIDO在下游的吸引力顯著更強,尤其在永續合約上幣中,推進速度快、7日回報亮眼。這就好比,一個靠實力考入名校的學生,不僅起點高,而且後續發展也更具潛力,更容易獲得成功。
雖然IDO轉現貨並不普遍,但表現仍然超過Alpha。整體而言,Binance Alpha下游轉化低、表現分化,IDO則是通往下遊上幣(特別是永續合約)的更強勁路徑。想要在Binance發行的項目中找到「潛力股」?IDO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登陸一線交易所: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上加霜?
從Binance Alpha或IDO發行的代幣中,能登上一線交易所現貨板塊的仍然屬於罕見,不僅轉化率低,而且代幣在其他主流交易所上線前往往存在較長延遲。這就好比,一個從鄉村走向城市的年輕人,雖然夢想著在城市裡紮根,但現實卻非常殘酷,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才能獲得認可。
這些代幣在登上其他交易所後的表現普遍不佳,多數回報率為負,只有在Upbit上有小幅上漲。這類上幣往往更青睞大盤代幣,這進一步印證了一個觀點:完全稀釋估值(FDV)較高的項目更有可能獲得更多一線交易所的上線機會。這也說明,交易所還是更喜歡「高富帥」,對於「屌絲」項目,即使給了機會,也難以翻身。
儘管在外部交易所上線能帶來更廣泛的曝光,但這種轉化不僅罕見,而且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對於高FDV項目而言,其流動性事件更可能被用於代幣分發而非項目增長。這就好比,一個明星雖然獲得了更多的曝光,但如果沒有實力,最終也只能淪為「流量明星」,難以實現真正的突破。
永續合約上幣:幣安的秘密武器?
TopHash的數據顯示,Binance在將永續合約上幣與代幣生成事件(TGE)搭配時,明顯更傾向於通過首日現貨項目,而非Alpha空投或IDO。這說明,Binance對於永續合約上幣非常謹慎,只會選擇那些已經有一定市場基礎和用戶群體的項目。永續合約,或許是幣安的秘密武器,也是其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
聯合上幣:抱團取暖?還是集體暴斃?
TopHash的數據顯示,Binance首次DEX發行項目(包括Alpha空投和IDO)與其他主流交易所(如Bybit、OKX、Coinbase、Upbit和Bithumb)現貨上幣同步進行的頻率及表現普遍不佳,所有交易所的7日平均回報率均為負值,其中OKX、Upbit和Bithumb的跌幅尤為突出。這說明,聯合上幣並不能保證成功,反而可能導致集體暴斃。畢竟,市場的資金是有限的,如果項目本身沒有實力,即使獲得了更多的曝光,也難以獲得持續的買盤支持。
交易所上幣格局總結:這不僅僅是數據,更是加密貨幣世界的權力遊戲
2025年上半年,加密貨幣交易所的上幣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鏈上發行崛起,二次上幣稱霸,不同交易所的選幣策略也越來越精細化。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交易所上幣,不再是簡單的「上架商品」,而是加密貨幣世界的一場權力遊戲。
幣安仍然是無可爭議的王者,但它的策略已經徹底轉變,擁抱鏈上優先的項目,尤其是Alpha空投和IDO。然而,這兩者的命運卻截然不同:Alpha空投雖然能實現規模化發行,但後續表現乏力,就像一個曇花一現的網紅,很快就被市場遺忘;而IDO則是一條更嚴格、更優質的路徑,尤其是登陸幣安永續合約,更是身價倍增,就像一個經過精挑細選的「貴族」,前途無量。
無論在哪个交易所,二次上幣的表現都優於首次發行。這說明,在這個市場上,經驗比新鮮更重要,已經有一定市場基礎和流動性的「老油條」,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而幣安、Coinbase和Upbit的二次上幣表現最強勁,OKX和Bybit則相對落後,這也反映了不同交易所的運營能力和市場號召力。
估值細分也成為交易所選幣的重要標準。幣安現貨偏愛大盤、高FDV代幣,Alpha和IDO則分別瞄準早期項目和成長期項目。這種精準的定位,也讓交易所的上幣流程更加有針對性,不同層級的項目,也面臨著不同的准入門檻。想要一步登天?恐怕沒那麼容易。
跨交易所流動仍然非常罕見,即使是幣安孵化的項目,也很難成功登陸其他一線交易所的現貨板塊。而且,即使成功上幣,表現也往往平淡無奇,甚至慘不忍睹。這說明,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家交易所都試圖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阻止用戶和資金流向競爭對手。
總而言之,2025年的交易所上幣格局,充滿了變數和挑戰。項目方、投資者和交易所,都需要重新審視這個市場,理解這些結構性動態,才能在這個日益分層的路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不僅僅是數據的分析,更是對加密貨幣世界權力遊戲的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