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藥茅的隕落:片仔癀神話不再?
從「定海神針」到「燙手山芋」:片仔癀的衰退跡象
曾幾何時,提起片仔癀(600436.SH),那可是醫藥股裡的金字招牌,穩健得像泰山,漲勢兇猛如脫韁野馬。 憑藉著祖傳秘方、獨特的製藥工藝,以及那彷彿能起死回生的神奇療效,片仔癀在肝病用藥領域呼風喚雨,儼然一方霸主。 它的核心產品,那小小的一粒片仔癀錠劑,更是被奉為「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不但在國內市場備受推崇,還遠銷海外,成了中醫藥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 在資本市場上,片仔癀更是一度被投資者視為「定海神針」,股價一路高歌猛進,市值屢創新高。 「藥中茅台」的美譽不脛而走,引得無數資本競相追逐,恨不得把所有雞蛋都砸進這個籃子裡。
然而,世事難料,商場如戰場,沒有永遠的贏家。 昔日那艘看似堅不可摧的醫藥巨輪,如今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風浪。 彷彿一夜之間,片仔癀從「定海神針」變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 市場的風向轉變之快,簡直讓人措手不及。
數據會說話:營收淨利雙降,紙面富貴暗藏危機
2025年中期報告就像一記悶棍,狠狠地敲在了所有片仔癀股東的腦門上。 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53.7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2.72億元,降幅高達4.81%。 更令人心驚的是,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4.48億元,同比大幅減少3.00億元,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7.18%。 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實實在在的業績下滑!
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雖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僅微降1.56%至3.76億元,但淨現比僅為0.26。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超過七成的賬面利潤仍然滯留在應收賬款或存貨等資產科目中,根本無法轉化為實質性的現金回流! 這種「紙面富貴」的財務特徵,就像海市蜃樓一般,看似美好,實則虛幻。 它不僅嚴重削弱了片仔癀的抗風險能力,更引發了市場對其渠道管控效能與產品市場話語權的強烈質疑。 難道片仔癀真的要從神壇跌落了嗎? 這一切,都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十年增長週期告終:專利申請斷崖式下跌,創新能力堪憂
昔日輝煌:十年增長神話的背後
回顧過去十年(2015-2024),片仔癀簡直就是一部華麗的增長史詩。 營收和淨利潤就像兩條並駕齊驅的駿馬,一路狂奔,從未停歇。 股價更是一飛沖天,讓無數股民賺得盆滿缽滿。 那段時間,只要買了片仔癀,就好像買了穩賺不賠的保險,讓人安心又興奮。 片仔癀也因此被捧上了神壇,成為醫藥行業的明星企業,風光無限。
增長失速:季度業績波動,管理層的辯解蒼白無力
然而,好景不長。 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季度業績表現,就會發現,早在2024年第四季度,片仔癀就已經露出了疲態。 該季度,片仔癀歸母淨利潤為2.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6.1%。 面對如此慘淡的數據,片仔癀管理層卻將業績下滑歸咎於毛利率較低的醫藥流通業務佔比偏高,以及研發費用和市場推廣費用增加的綜合影響。 這種解釋,聽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但仔細一想,卻不禁讓人覺得有些牽強。 難道業績下滑,就 सिर्फ是業務結構和費用支出的問題嗎? 恐怕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創新乏力:專利申請銳減,單一產品依賴症難解
更令人擔憂的是,片仔癀的創新能力似乎也出現了問題。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顯示,片仔癀2024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尚處於歷年平均水平,勉強能說得過去。 但截至本文發稿日(2025年9月1日),片仔癀2025年的專利申請數量竟然只有區區2件,呈現斷崖式下跌的態勢!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一家靠技術吃飯的醫藥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竟然如此之少,這說明了什麼? 難道片仔癀已經江郎才盡,沒有什麼新東西可以拿出手了嗎?
更糟糕的是,片仔癀似乎患上了嚴重的「單一產品依賴症」。 長期以來,片仔癀的收入增長都過度依賴單一核心大單品——片仔癀錠劑。 這種模式,在市場環境良好的時候,或許還能勉強維持。 但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者競爭對手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片仔癀的這種模式就會變得非常脆弱。 醫藥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內生增長動力強勁、需求剛性且週期性較弱的行業。 如果片仔癀長期過度依賴單一核心大單品,恐怕終將面臨發展瓶頸。
資本市場的無情:股價暴跌,市值蒸發逾千億
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 片仔癀的種種問題,自然也逃不過資本市場的眼睛。 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盤,片仔癀的股價已經跌至209.22元/股,較2021年創下的476元歷史峰值,累計回撤56%,市值蒸發規模高達1,600億元! 這簡直就是一場股災! 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資本市場的無情,可見一斑。
慷慨分紅的真相:股東盛宴,誰是最大受益者?
重塑信心?高股息率的背後考量
面對股價暴跌、市值蒸發的巨大壓力,片仔癀管理層似乎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挽回投資者的信心,他們推出了一項看似慷慨的舉措:2025年中期利潤分配預案,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4.0元(含稅),合計派發現金8.45億元。 這筆錢,對於普通股民來說,或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但對於片仔癀來說,這真的能起到重塑市場信心的作用嗎?
值得注意的是,片仔癀的股利支付率(股息佔淨利潤的比例)已經逐步從2022年末的30%提升至如今的60%水平。 股利支付率的提高,意味著公司願意將更多的利潤分配給股東。 這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管理層試圖通過強化股東回報機制,來穩定股價、重塑市場信心的戰略意圖。 然而,這種做法,真的能夠有效對沖估值下行的壓力嗎? 關鍵還在於片仔癀能否真正提升核心產品的市場滲透率,以及成功培育出新的增長曲線。 如果片仔癀的業績持續下滑,即使提高股利支付率,也只不過是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
利益輸送?國資委與自然人股東的財富密碼
我們再來看看片仔癀的股東結構。 半年報顯示,漳州市九龍江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片仔癀的控股股東,持有公司51.30%的股份,其實際控制人為漳州市國資委。 這意味著,片仔癀是一家帶有國資背景的企業。 第二大股東則是一位名叫王富濟的自然人,持有股份逾27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49%。 這兩大股東,無疑是片仔癀利潤分配的主要受益方。
這種股東結構,不禁讓人產生一些聯想。 國資委作為實際控制人,自然希望企業能夠穩定發展,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 而自然人股東,則更關心股價的漲跌和分紅的多少。 在這種情況下,片仔癀的高分紅政策,是否會被解讀為一種利益輸送呢? 當然,我們不能妄下結論。 但這種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 畢竟,在商言商,利益才是驅動一切的根本動力。 那些數字背後的故事,又有誰能真正看清呢?
多元化困境:副業不振,難以擺脫單一依賴
多點開花?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片仔癀其實早就開始嘗試多元化發展了。 它的業務體系涵蓋了醫藥製造、醫藥流通以及化妝品三大板塊,聽起來似乎很有搞頭。 根據2025年半年報披露,其醫藥製造業板塊實現營業收入29.85億元,同比增長3.15%,勉強算是有所增長。 但由於原材料成本的瘋狂攀升,營業成本同比激增27.32%,導致該板塊的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7.6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大部分都被原材料成本給吃掉了,實在是令人扼腕。
更糟糕的是,醫藥流通業務延續了其盈利能力弱化的趨勢,毛利率已經降至個位數區間。 這簡直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至於化妝品業務,雖然保持了61.45%的高毛利率水平,旗下也擁有”皇后”、”金大夫”等涵蓋護膚、洗護領域的多品牌矩陣,但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3.2億元的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僅為6%,業務規模仍然處於培育階段。 這就好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成長,短期內根本無法為公司帶來實質性的利潤。
總的來說,片仔癀的多元化佈局,似乎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各個副業的發展都遇到了瓶頸,無法為公司帶來強勁的增長動力。 片仔癀仍然無法擺脫對單一核心產品的依賴,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龍暉藥業的滑鐵盧:收購並未帶來預期增長
2020年,片仔癀通過收購龍暉藥業51%的股權,切入了心腦血管領域,獲得了安宮牛黃丸等急救類產品。 這個舉動,在當時被視為片仔癀多元化發展的重要一步。 畢竟,心血管疾病在中國是一個高發的市場,安宮牛黃丸等急救類產品的需求量非常大。 然而,事與願違。 2025年上半年,龍暉藥業僅實現6010萬元的營收,同比驟降71.04%! 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龍暉藥業的市場佔有率也顯著低於同仁堂等頭部企業,這暴露出片仔癀在新品類運營中,可能存在品牌認知度不足、渠道覆蓋有限等短板。 外延式擴張的效果,顯然沒有達到預期。 收購龍暉藥業,不僅沒有為片仔癀帶來增長,反而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 片仔癀的多元化之路,可謂是荊棘密佈,困難重重。
內憂外患:價格策略失靈,原材料成本暴漲
漲價的盡頭:市場接受度疲軟,消費群體受限
片仔癀的漲價之路,簡直可以寫成一部傳奇。 根據誠通證券的研報統計,自2003年公司上市以來,片仔癀系列內銷和外銷終端價格,累計提價超過20次! 內銷出廠價從2004年的125元/粒,逐漸提價到目前的600元/粒左右,累計提價幅度高達4倍左右! 內銷終端零售價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60元/粒! 這種漲價速度,簡直比火箭還快!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極限。 片仔癀的漲價策略,似乎也走到了盡頭。 從產品功能定位來看,片仔癀官方標註的功效涵蓋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及保肝護肝等適應症,聽起來似乎很厲害。 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其針對肝癌晚期治療的特殊療效。 這種說法,雖然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但也為片仔癀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然而,在醫保控費政策的導向下,未納入醫保目錄的片仔癀,或面臨臨床替代風險。 簡單來說,就是醫生可能會推薦更便宜、更能報銷的替代藥物,而不是價格高昂的片仔癀。 而且,在當前經營環境複雜、消費場景重構的情形下,片仔癀的終端定價,或已超出多數患者的常規用藥預算,限制了消費群體的擴張。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760元一粒的藥。 這種高昂的價格,無疑將很多潛在的消費者拒之門外。
麝香與牛黃:稀缺資源的雙刃劍
片仔癀的核心配方,由天然牛黃、蛇膽、天然麝香及田七四味名貴藥材構成。 這四味藥材,每一味都價值連城。 其中,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黃,更是稀缺資源中的稀缺資源,堪稱「藥材界的鑽石」。
片仔癀的處方與製備工藝,均被列為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享有中國中成藥保護的最高級別。 這意味著,其他企業無法仿製片仔癀的配方和工藝,為片仔癀提供了強大的競爭壁壘。 此外,天然麝香、牛黃的供給限制,也為片仔癀提供了稀缺性和競爭壁壘。
作為關鍵成分的天然麝香,其原料來源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受嚴格的配額管理制度約束,年產量長期穩定在1500kg左右。 根據國家林業局、國家藥監局、國家行政管理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佈的公告顯示,除片仔癀等僅有的幾種中成藥可繼續使用天然麝香外,未列入公告的其它中成藥不得使用天然麝香。 這意味著,片仔癀擁有天然麝香的「特權」,其他企業根本無法染指。
而天然牛黃作為病理性產物,年自然產出量不足1000kg,供需缺口持續擴大。 這種資源約束,直接推高了原料採購成本。 根據中藥材天地網監測數據,安國藥市天然牛黃價格於2025年上半年攀升至170萬元/公斤,亳州藥市亦達160萬元/公斤,較2019年35萬元/公斤的基准價,累計漲幅高達371%! 這種漲價幅度,簡直令人咋舌!
稀缺資源,既是片仔癀的優勢,也是片仔癀的劣勢。 擁有稀缺資源,可以讓片仔癀在市場上佔據有利地位,獲得更高的定價權。 但稀缺資源的價格波動,也會對片仔癀的盈利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如何平衡稀缺資源的優勢和劣勢,是片仔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囤積居奇?巨額存貨背後的隱憂
戰略儲備:囤積原材料的豪賭
實際上,這也是片仔癀近年來存貨規模持續攀升的原因所在,他們正在積極實施名貴原材料的戰略性儲備。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片仔癀的存貨已高達57.24億元,相較於2022年底激增117.8%,甚至一度超過片仔癀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 這簡直就像一個貪婪的巨龍,囤積了大量的黃金和珠寶,卻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從存貨結構來分析,原材料儲備佔據主導地位。 根據2025年半年報顯示,原材料賬面價值38.96億元,佔比高達68%,其中99%以上服務於醫藥製造業。 這側面印證了公司對天然麝香、牛黃等戰略物資的主動囤積策略。 這種運營模式,本質上是通過前置性資源鎖定,來對沖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 也就是說,片仔癀的管理層,正在豪賭原材料價格會持續上漲,並希望通過囤積居奇來獲取更大的利潤。
資金鏈緊繃:存貨周轉天數高企,流動性風險浮現
但是,這種做法並非沒有代價。 截至2025年6月30日,片仔癀的營業週期延長至329.70天,其中存貨周轉天數就高達300天。 這意味著,片仔癀的資金回籠速度非常慢,大量的資金被長期固化在存貨環節。 本可以用于產能擴張、創新研發或債務優化的流動資金,卻被白白地壓在倉庫裡,這不僅削弱了企業的資本配置靈活性,更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
特別是在市場需求波動或融資環境收緊時,過長的資金回籠週期,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對財務穩健性構成潛在威脅。 試想一下,如果原材料價格突然下跌,或者市場對片仔癀的需求大幅減少,那麼片仔癀囤積的巨額存貨,將會變成一個燙手的山芋,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 片仔癀的這種豪賭,能否成功? 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捨本逐末:主業投入不足,熱衷建樓炒股?
資源錯配:科技大樓與股票投資的誘惑
事實上,或許是因為擁有「中華老字號」的金字招牌,片仔癀似乎對其主營業務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度。 這就像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仗著家裡有錢有勢,就開始不務正業,揮霍無度。
根據半年報顯示,片仔癀斥資近10億元,投資新建科技大樓,資金來源均為公司自籌資金。 目前確認在建工程2.59億元。 花費巨資建造科技大樓,本无可厚非。 但問題是,片仔癀的科技大樓,真的能為公司帶來實質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嗎? 還是仅仅只是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和門面?
此外,片仔癀管理層在證券投資方面也表現得異常活躍。 上半年,股票期初賬面價值3.96億元,實現投資收益906萬元,持有收益率約為2.29%。 這種收益率,實在是乏善可陳。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2.76%,片仔癀的投資策略收益,甚至沒有跑贏大盤!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片仔癀的管理層,在股票投資方面,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 他們的資產配置效率,明顯滯後。 花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去炒股,卻連大盤都跑不贏,這簡直就是捨本逐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本末倒置:研發投入與銷售費用的雙重困境
而在主營業務方面,片仔癀的投入更是顯得捉襟見肘。 前文已經提到,片仔癀的研發投入僅佔營收的2%,這個比例實在是微乎其微,與其他醫藥企業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更令人費解的是,2025年上半年,片仔癀的銷售費用同比下滑了12.36%。 銷售費用的下滑,意味著公司在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方面的力度有所減弱。 這對於一家想要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無論是研發投入的不足,還是銷售費用的下滑,都反映出片仔癀在資源分配方面存在嚴重的錯位。 在守成與創新的天平上,片仔癀的管理層似乎更傾向於通過資本運作來維持業績表象,而不是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等核心領域,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這種做法,無異於竭澤而漁,最終只會讓片仔癀走向衰敗。
百年老店的迷途:片仔癀的未來在何方?
時代的考驗:轉型迫在眉睫,方向迷霧重重
片仔癀的故事,彷彿一劑歷經百年的古方,卻在時代的急症面前顯出了遲疑。 這就好比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卻依然抱守殘缺,不肯改變。
當巨輪駛入深水區,是繼續依托政策庇護與品牌溢價維持現狀,還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重構研發體系、優化資源配置、重塑市場認知? 這是一個擺在片仔癀管理層面前的艱難選擇。 如果繼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那麼片仔癀的未來,恐怕將會黯淡無光。 但如果能夠痛定思痛,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那麼片仔癀或許還能浴火重生,重現輝煌。
重塑品牌:從神壇跌落後,如何找回昔日榮光?
如今的片仔癀,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高高在上的「藥中茅台」了。 它已經從神壇跌落,走下了凡間。 想要找回昔日的榮光,片仔癀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 片仔癀不能再仅仅依靠祖傳秘方吃老本了,必須要不斷創新,開發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其次,要拓展銷售渠道,擴大市場覆蓋面。 片仔癀不能再仅仅依靠傳統的藥店渠道了,必須要積極擁抱互聯網,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最後,要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形象。 片仔癀不能再仅仅依靠「中華老字號」的金字招牌了,必須要打造更年輕、更時尚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片仔癀的未來,已不僅僅關乎一粒藥錠的價格,更關乎一個百年品牌,能否在時代的洪流中,再次找準航向。 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片仔癀,最終會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