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固收团队震荡:人事变动、中欧挖角与行业挑战

博时基金固收团队震荡:人事变动、中欧挖角与行业挑战

固收大将集体“清仓”:博时基金的人事地震

最近金融圈炸开了锅,不是因为哪个妖股涨停,而是博时基金——这家老牌公募基金公司,固收团队出了大问题。先是旗下固收大将何平,在短短半个月内,竟然“清仓”了所有在管的9只产品!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基金经理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咱老百姓的钱袋子。

何平的告别:三年之痒还是另有隐情?

公告上说,何平是因为“个人原因”卸任的。呵呵,个人原因,这四个字简直是金融圈的万能挡箭牌。明面上看,何平在博时基金的任职时间刚满三年,难道是传说中的“三年之痒”?但我總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何平之前在农业银行总行、中信银行总行都干过,拥有超过19年的证券从业经验,可谓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这样一位资深人士,突然放弃管理着337亿规模的资产,说走就走,背后恐怕另有隐情。

会不会是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要知道,公募基金的固收团队,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又或者,是何平对公司的投资理念产生了分歧?毕竟,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投资逻辑,如果和公司的整体策略不合,那待着也没意思。

更有一种说法,是何平可能要去追求更高的发展平台了。毕竟,干得好的基金经理,谁不想更上一层楼呢?跳槽到更大的公司,或者自己成立私募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

万志文的背影:指数基金的无奈离场

如果说何平的离职还算扑朔迷离,那么万志文的“清仓式”卸任,就显得有些无奈了。万志文离任前,主要管理的是债券指数型基金,这类基金的特点是跟踪指数,收益相对稳定,但也缺乏想象空间。说白了,就是吃力不讨好。

债券指数型基金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家基金公司都在拼规模、拼费率,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基金经理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做出亮眼的业绩,职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万志文选择离开,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具体原因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不管怎样,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对于基金的稳定性和投资者的信心,都是一种打击。博时基金这次的人事地震,恐怕会引发不小的震荡。

博时基金固收团队的崩塌:中欧基金的“挖角”行动

博时基金这次的人事动荡,可不是孤立事件。说白了,这背后是中欧基金赤裸裸的“挖角”行动!这两年,博时基金的固收团队,简直成了中欧基金的人才库,一拨又一拨的核心骨干,都跑到中欧去了,简直是釜底抽薪啊!

邵凯领衔的“梦幻团队”:挖角背后的利益纠葛

要说这次“挖角”行动的幕后推手,就不得不提邵凯这个人。邵凯之前是博时基金的“灵魂人物”,固收方面的顶梁柱,结果呢?2023年,带着一帮弟兄,集体跳槽到了中欧基金。这可不是简单的跳槽,而是“组团式”迁移,直接把博时基金的固收团队,挖走了一大块。

邵凯在中欧基金的待遇,肯定比在博时更好。有传言说,他在中欧不仅拿到了更高的薪水,还获得了股权激励,成了中欧基金的合伙人。这年头,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更重要的是,邵凯在中欧基金,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博时基金虽然是老牌公司,但内部机制相对僵化,决策流程也比较慢。而中欧基金是一家新兴的基金公司,机制灵活,更愿意给人才提供机会。所以,对于邵凯这样的“大牛”来说,中欧基金的吸引力,自然更大。

当然,中欧基金也不是白白“挖角”的。他们看中的,是博时基金固收团队的实力和经验。有了邵凯这帮人,中欧基金的固收业务,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台阶,直接威胁到了博时基金的地位。

天眼查显示,中欧基金的员工持股平台上海睦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陈凯杨、邵凯各认购3.5%合伙份额。这说明什么?说明中欧基金为了笼络人才,真是下了血本了。

博时基金的应对:固守阵地还是放任自流?

面对中欧基金的“挖角”行动,博时基金的反应,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按理说,核心骨干被挖走,公司应该采取措施,挽留人才,或者引进新人。但博时基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动作,给人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博时基金真的不在乎人才流失?还是说,公司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人才纷纷出走?

我觉得,博时基金可能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方面,公司的体制机制比较僵化,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不太理想,导致员工对未来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选择跳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管怎样,博时基金都需要认真反思,采取措施,改善公司内部的环境,重新吸引和留住人才。否则,长此以往,博时基金的固收业务,恐怕会越来越衰落。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债基的困境与出路

这年头,公募基金经理的饭碗,真是不好端啊!离职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简直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而且,离职的还不仅仅是菜鸟,很多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基金经理,甚至还有固收领域的大佬。这到底是怎么了?

“清仓式”卸任成常态:基金经理的生存危机

现在基金经理离职,流行“清仓式”卸任。就是把手头上的所有产品,一股脑地交给别人,然后自己拍拍屁股走人。这种卸任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很潇洒,但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奈。

基金经理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每天都要盯着各种数据,分析各种信息,还要应对市场的波动。业绩好了,那是应该的;业绩不好,就要面临投资者的质疑和公司的考核。长期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工作,很容易身心俱疲。

更重要的是,基金经理的收入,和业绩直接挂钩。业绩不好,收入就下降,甚至还有可能被降职或者解雇。所以,为了保住饭碗,基金经理们不得不拼命工作,甚至不惜冒险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金经理选择离开,也是可以理解的。与其在高压下苦苦挣扎,不如换个环境,重新开始。而且,现在私募基金发展很快,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都选择自己成立私募基金,追求更高的收益和更大的自主权。

债基占比超四成:规模与策略的矛盾

在离职的基金经理中,债基经理占了很大的比例,超过四成。这说明什么?说明债基这个行业,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

债券基金的特点是稳健,收益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债基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开始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比如增加杠杆,或者投资信用债。这些策略,虽然有可能提高收益,但也增加了风险。

更重要的是,债券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难度也越来越高。一些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着几十只基金,根本忙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每只基金都能取得好的业绩。

规模大了,策略也容易趋同。大家都盯着那几只热门债券,扎堆投资,导致收益率下降。而且,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很容易引发踩踏事件,造成巨额损失。

南方基金、平安基金、招商基金、华安基金、安信基金:個案分析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基金公司的固收大将离职。比如,南方基金的黄斌斌,一口气卸任了12只债券基金;平安基金的段玮婧,也清仓卸任了7只产品;招商基金的马龙,华安基金的孙丽娜,安信基金的张翼飞,都选择了离开。

这些基金经理的离职,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个人原因,有的是因为工作调整,还有的是因为另有任用。但不管怎样,这些离职事件,都反映出公募基金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谁来接盘?规模扩张下的隐忧

基金经理走了,留下的摊子总得有人收拾。但问题是,接盘的人,真的能胜任吗?现在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扩张得太快了,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很多新人,还没怎么经历过市场的洗礼,就被赶鸭子上架,直接管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这能不出问题吗?

新人上位:能力与经验的挑战

不得不说,现在有些基金公司,为了填补人才缺口,只能提拔一些资历尚浅的基金经理。这些新人,虽然可能有一些理论知识,但在实战经验方面,明显不足。他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周期,对市场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让他们管理大量的资金,风险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基金经理这个行业,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只有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教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那些一帆风顺的基金经理,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很容易手足无措,做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基金公司在提拔新人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只看学历和背景,更要看重实际能力和经验。要给新人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截至二季度末,余斌、李秋实、王帅、胥艺、颜灵珊、李俏分在管规模分别为96.94亿元、396.97亿元、128.43亿元、31.24亿元、28.76亿元、88.2亿元。仅以二季度末数据而言,经由此次接任,余斌、李俏在管规模将突破百亿规模,李秋实在管规模更将突破四百亿元。数据是冰冷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规模膨胀:业绩与风险的平衡

公募基金行业,现在都在拼规模。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入就越高,公司的利润也就越多。但是,规模扩张过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投资策略容易变形,业绩难以持续,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等等。

规模越大,投资的标的就越有限。一些小盘股,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资金的需求。基金经理只能被迫投资一些大盘股,导致投资策略同质化,收益率下降。

更重要的是,规模越大,风险控制的难度就越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大规模资金很难快速撤离,很容易造成巨额损失。所以,基金公司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风险。

公募基金行业的反思:留住人才的难题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离开?难道仅仅是因为薪水不够高,或者发展空间不够大吗?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行业的文化和管理。

薪酬、激励与发展:基金经理的诉求

毋庸置疑,薪酬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优秀的基金经理来说,薪酬并不是唯一的追求。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否获得公平的回报,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在公募基金的薪酬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管理费收入为基础,缺乏长期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薪酬分配不够公平,一些业绩平庸的基金经理,也能拿到不错的收入,而一些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很多基金经理,都渴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但现实是,很多基金公司,都比较官僚化,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满足基金经理的诉求。

企业文化与管理:基金公司的责任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但现在公募基金行业,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企业文化。比如,过度追求短期业绩,忽视长期价值;过度强调等级观念,压制创新精神;过度关注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等等。

这些不良的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了基金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所以,公募基金公司,必须认真反思,积极改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

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鼓励基金经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让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要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