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融应用:银行、资管、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挑战

区块链金融应用:银行、资管、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区块链这玩意儿,金融圈真能玩转?

嘿,各位看官,最近区块链这词儿,是不是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币圈大佬们天天喊着“去中心化”、“颠覆传统”,听得人热血沸腾,好像明天就要跑步进入Web3.0时代了。但说实话,这玩意儿在金融圈,真能玩得转吗?

咱们先捋一捋,区块链,说白了就是一个公开透明的账本,谁都能查,谁也改不了(除非你能控制整个网络51%以上的算力,但那成本,呵呵)。这特性,听起来好像很适合金融业,毕竟金融的核心就是信任嘛。但问题是,金融圈里的大佬们,哪个是省油的灯?哪个不是在监管的夹缝里求生存的老狐狸?让他们把核心业务放到一个公开透明的链上,那不等于把自己扒光了给竞争对手看吗?

所以啊,别听那些区块链布道者们瞎忽悠。区块链在金融圈的应用,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慢性的渗透,从边缘业务开始,一点点地蚕食传统金融的领地。至于最终能不能成功上位,那就得看区块链技术本身够不够硬,以及监管爸爸们的心情了。总之,这水很深,各位看官且看且珍惜。

本文就是要来扒一扒,区块链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在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科技这些领域里掀起波澜。咱们不吹不黑,只讲干货,看看大佬们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银行:老掉牙的 COBOL 碰上新潮的区块链,是救星还是找麻烦?

银行,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西装革履,但内部用的系统,搞不好比你爷爷的年龄还大。COBOL,一种上世纪60年代的编程语言,现在还在银行的核心系统中跑着。别惊讶,这玩意儿虽然古老,但胜在稳定可靠,而且符合各种银行监管。你用手机APP转账,背后可能就是一段COBOL代码在默默运行。区块链这新玩意儿,想给这些老系统动刀子,到底是救星还是找麻烦?

三大用例浮出水面:代币化存款、结算基建、抵押品流动性,哪个才是真香?

现在银行圈子里,区块链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向:代币化存款、结算基础设施和抵押品流动性。别看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把银行的业务流程搬到区块链上,看看能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咱一个个来说:

  • 代币化存款: 这可不是什么空气币,而是真金白银的数字化。比如摩根大通的JPM Coin,花旗的Token Services for Cash,都是把真实的法定货币放到银行账户里,然后以1:1的比例发行成代币。这些代币可以在私有链或者公链上交易,跨境支付啥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搞定,比传统银行电汇快多了。当然,这玩意儿也面临监管的挑战,毕竟涉及到货币发行和监管的问题。

  • 结算基础设施: 现在的银行结算系统,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跨行转账,动不动就T+2到账,也就是两天后才能到。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近实时结算,提高资本效率,减少运营开销。像zkSync就在跟一些全球银行合作,搞跨境支付和日内回购协议的试验。想象一下,以后炒股,今天卖了,今天就能拿到钱,多爽!

  • 抵押品流动性: 银行之间,业务部门之间,经常需要转移资产作为抵押品。传统的抵押品转移,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区块链和代币技术,可以让抵押品像货币一样流动,提高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DTCC最近就在搞一个试点,把净资产价值数据代币化,实现抵押品流动性的现代化。说白了,就是让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更灵活。

公链还是私链?选错一步,可能满盘皆输

银行要用区块链,首先要面临一个选择:用公链,还是用私链?公链,就像比特币、以太坊这种,谁都能参与,公开透明,但速度慢,手续费高。私链,则是银行自己搭建的区块链网络,速度快,手续费低,但中心化程度高,安全性不如公链。

以前,监管爸爸们是不允许银行碰公链的。但现在,态度有所松动,美国货币监理署(OCC)都发文说,银行可以适度参与公链网络。这给银行打开了一扇窗,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公链上的规则,谁说了算?如果公链的规则突然改变,银行的业务会不会受到影响?

选择公链,就像把鸡蛋放到别人的篮子里,好处是能利用公链的生态系统,加速产品迭代,增强平台信任。但坏处是,要受制于人,万一篮子翻了,就全完了。选择私链,就像自己盖房子,好处是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坏处是成本高,而且可能与外界隔绝,形成信息孤岛。

去中心化: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银行该如何把握?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核心理念。但对于银行来说,完全的去中心化,可能并不现实。银行需要考虑自身的业务场景,以及监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去中心化程度。以太坊追求极致的去中心化,Solana则在去中心化和性能之间做了权衡。银行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即使在公链领域,也要警惕中心化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公链的验证者数量很少,或者基金会控制了大量的代币,那么这个公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高。银行要擦亮眼睛,选择真正去中心化的公链。

隐私至上!如何在公开透明的区块链上玩转保密?

隐私,是银行的生命线。客户的交易数据,绝对不能泄露。但区块链又是公开透明的,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不过,现在有了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这种黑科技,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验证交易的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证明“我知道”,但不用告诉你“我知道什么”。

像zkSync这样的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协议,可以实现链上交易的隐私保护。此外,还可以使用“view key”这种技术,让监管机构和审计师在必要时查看交易,但对其他人保密。

Solana的代币扩展,Avalanche的Layer1,也都提供了类似的隐私保护功能。总之,技术在不断进步,银行在区块链上保护隐私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托管大作战:自己动手还是找个靠谱的“保姆”?

托管,就是谁来管理和存储加密资产。对于银行来说,托管策略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银行会选择与专业的托管机构合作,而不是自己保管加密货币。毕竟,自己保管的风险太高,万一私钥丢了,就血本无归了。

选择托管机构,要考虑它的资质、安全措施和运营实践。比如,是否有银行牌照,是否符合SOC 2合规,是否采用了硬件安全模块(HSM)和多方计算(MPC)等技术。此外,还要看托管机构的资产隔离措施,以及灾难恢复计划。

现在,有些银行也在尝试提供自己的加密货币托管服务,比如道富银行。但自己做托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且面临监管的挑战。

钱包,在托管决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需要集成加密钱包,才能与新型银行和中心化交易所竞争。对于机构客户,钱包是企业级的托管、交易和结算工具。对于零售客户,钱包则是一种嵌入式功能,用于访问数字资产。

托管钱包和自托管钱包,代表了控制、安全和责任的两个极端。托管钱包由第三方服务商管理,自托管钱包则由用户自己管理私钥。银行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钱包方案。像Coinbase、Anchorage这样的托管服务提供商,已经集成了钱包产品,以满足机构客户的需求。Dynamic和Phantom这样的公司,则提供互补的产品,帮助银行应用程序实现现代化。

资产管理:区块链这股邪风,能把老牌基金吹向何方?

对于那些管理着天文数字般资产的巨头们来说,区块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名词,更像是一场潜在的革命。想象一下,如果基金的运作不再依赖繁琐的人工操作,而是通过代码自动执行;如果投资者不再需要等待漫长的结算周期,而是可以随时随地交易资产,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区块链,正试图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但老牌基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这场变革了吗?

代币化基金和 RWA:华丽的包装下,是真金白银还是空中楼阁?

代币化基金和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无疑是资产管理领域最受关注的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基金份额或者实物资产(比如房产、黄金)转化为可以在区块链上交易的代币。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投资门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实现更快的结算。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前景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风险。首先,代币化资产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底层资产的质量。如果底层资产本身就是个“坑”,那么代币化也无法改变其本质。其次,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代币化资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如果监管部门对代币化资产采取严格的限制,那么其发展空间将受到极大的压缩。

区块链创新:一不小心就成了“弄潮儿”

在区块链的浪潮下,资产管理公司们纷纷开始尝试各种创新,力求在这个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中,以下几种趋势尤为值得关注:

  • 代币化的美国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 这类产品的功能类似于收益型稳定币,但具有机构级的合规性和支持。贝莱德(BlackRock)和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等巨头,都推出了类似的基金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

  • 链上分销平台: 资产管理公司们正在与区块链原生发行商和托管机构合作,实现基金份额的代币化、投资者入职流程的自动化,并扩大其在地域和投资者类别上的覆盖范围。

  • 将基金实例化为 DeFi 原语: 通过在 Morpho Blue 等协议上线代币化基金或与 Uniswap v4 集成,资产管理者可以挖掘新的流动性,为投资者创造新的收益机会和资本效率。

RWA 代币化:别再傻傻分不清“包装代币”和“原生代币”了!

在 RWA 代币化的过程中,“包装代币”和“原生代币”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旨在将传统资产与区块链连接起来,但其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却存在显著差异。

  • 包装代币(Wrapped Token): 这种代币本质上是传统资产的“镜像”,它在链上代表着链下资产的所有权。例如,贝莱德的 BUIDL,就是一种包装代币,它将投资于现金、美国国债和回购协议的传统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代币化。

  • 原生代币(Native Token): 这种代币直接在区块链上发行和管理,区块链充当处理交易和记录所有权的官方记录系统。富兰克林邓普顿的 BENJI,就是一种原生代币,它代表着富兰克林链上美国政府货币基金(FOBXX)的份额。

钱包这玩意儿,可别成了你的阿喀琉斯之踵

对于资产管理者来说,钱包不仅仅是一个存储数字资产的工具,更是连接产品与用户的桥梁。选择合适的钱包,对于提升用户体验、保障资产安全以及满足监管要求,都至关重要。

目前,资产管理者们通常会使用“钱包即服务”(Wallet-as-a-Service)来为投资者创建钱包。这些钱包通常是托管的,可以自动执行 KYC 和转账代理限制。但即使转账代理“拥有”钱包,资产管理者仍然需要将这些 API 嵌入到他们的投资者门户中。因此,选择软件开发工具包和合规模块与其产品路线图相匹配的合作伙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资产管理者还需要考虑基金运营的自动化程度,例如,是使用智能合约进行日内透明度,还是通过链下审计来确定最终的每日资产净值。这些决策,都需要根据代币类型、标的资产类型以及特定基金类型的合规要求来综合考量。

金融科技:当颠覆者遇上区块链,是天作之合还是自掘坟墓?

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天生就带着颠覆传统的基因。它们追求创新,渴望变革,试图用技术重塑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而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似乎与金融科技公司的理念不谋而合。但当颠覆者遇上区块链,真的是天作之合吗?还是会在创新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最终自掘坟墓?

三大趋势:稳定币、代币化、垂直化,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在金融科技领域,区块链的应用呈现出三大趋势:稳定币支付集成、代币化和垂直化。

  • 稳定币支付集成: 传统支付系统受限于银行营业时间、批量处理和司法管辖区,效率低下。而稳定币,作为一种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可以实现全天候(24/7/365)的交易结算。通过绕过传统的卡网络和中介机构,稳定币渠道显著降低了交易费、外汇费和手续费。例如,Revolut的虚拟卡允许用户使用加密货币进行日常购物;Stripe的稳定币金融账户则允许企业用户在101个国家/地区持有稳定币账户余额。这有可能将Stripe和PayPal等公司从银行业务的聚合器转变为平台原生的可编程现金发行商和处理商。

  • 代币化: 代币化让金融科技公司能够将实时、全天候的全球支付直接嵌入链上,同时还能解锁围绕发行、兑换和资金流动的全新收费服务。可编程代币在其应用中实现了质押、借贷和流动性配置等原生功能,从而深化用户参与度并创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对于Revolut和Robinhood这样的公司来说,这使得它们成为全球资金流动平台,而不仅仅是新银行的包装或交易应用程序。

  • 垂直化: 一些加密原生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构建底层堆栈,推出自己的区块链(L1或L2)或收购能够减少对第三方提供商依赖的公司。使用Coinbase的Base、Kraken的Ink和Uniswap的Unichain就好比从苹果iOS上的应用程序转变为拥有移动操作系统及其所需的所有平台杠杆。通过推出自己的L2,像Stripe、SoFi或PayPal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在协议层面获取价值,以补充其前端产品。自己的链还允许定制性能、白名单、KYC模块等等——这对于受监管的用例和企业客户来说至关重要。

自建区块链:是降维打击还是画地为牢?

许多加密货币原生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已构建了自己的区块链,以针对特定产品和用户定制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增强去中心化,并在其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多价值。但自建区块链,真的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吗?

  • L1(Layer 1): 自建L1是所有合作伙伴关系中负担最重、构建最复杂、从网络效应中获益最少的。然而,L1也能让金融科技公司在可扩展性、隐私性和用户体验方面拥有最大的控制权。构建新的Layer 1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引导链的经济安全性——吸引大量Staking资本来保障网络安全。

  • L2(Layer 2): L2通常是一个非常好的折中方案,因为它允许金融科技公司使用单个排序器进行运营,并提供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此外,通过与rollup-as-a-service (RaaS)提供商或像Optimism的Superchain这样的成熟L2联盟合作,在以太坊上创建L2也更加容易。

  • 智能合约: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现有区块链上部署智能合约。像Solana这样拥有成熟规模、用户基础和独特资产的区块链,对于希望在现有Layer-1上线的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尤其有吸引力。

许可 vs. 无需许可:开放与封闭,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区块链的超能力在于可组合性,即能够组合和重新混合各种协议,使整体的价值大于各部分之和。如果一个应用程序或区块链需要许可,那么可组合性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以PayPal为例,选择构建一条无需许可的区块链不仅符合金融科技向开放生态系统迈进的广泛趋势,还能让PayPal将其竞争护城河转化为现实。通过继承PayPal的合规层,全球开发者将有更好的机会吸引用户使用他们的应用程序;更多的用户会推动更多的网络活动,从而为PayPal带来更多的价值获取。

L2将大部分工作转移给了排序器,以实现更高的吞吐量,同时仍然继承了L1的安全属性(和优势)。排序器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控制”点,而像Soneium这样的单排序器Rollup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前进方向,运营者可以影响交易的延迟并阻止特定交易。

基于模块化框架(如OP Stack)构建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扩展其他核心产品的实用性。通过修改OP Stack的gas支付以接受PYUSD,PayPal可以向现有PayPal用户提供“免费”交易,并提高Venmo转账和跨境汇款等用例的速度。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