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穩時代落幕:Ethena 的逆襲與 Curve 的困境
Luna-UST 崩潰後的穩定幣格局:收益錨定範式的崛起
自從 Luna 和 UST 這對幣圈怨偶轟然崩盤後,整個穩定幣市場的遊戲規則就被徹底改寫了。以前那種靠演算法維持幣價的「算穩」(算法穩定幣)模式,就像被雷劈了一樣,直接宣告死亡。一時間,各種基於 CDP 機制(抵押債倉)的穩定幣,像是 DAI、GHO 還有 crvUSD,被幣圈視為救命稻草,彷彿它們才是穩定幣的未來。
但現實總是充滿戲劇性。在 USDT 和 USDC 這兩大巨頭的夾擊下,最終殺出一條血路的,竟然是 Ethena 及其所代表的「收益錨定」範式。Ethena 的模式巧妙地避開了超額抵押帶來的資金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又利用原生收益的特性,成功打開了 DeFi 市場的大門。這種設計簡直是天才,既能穩住幣價,又能讓大家有利可圖,誰不喜歡呢?那些 CDP 機制的穩定幣,雖然技術上各有千秋,但在市場的殘酷考驗下,最終還是黯然失色,只能眼睜睜看著 Ethena 獨領風騷。這種感覺,就像是辛辛苦苦準備了一場考試,結果發現考的內容根本沒複習到,只能在考場上乾瞪眼。
Curve 系的掙扎:從 DEX 霸主到穩定幣市場的邊緣角色
說到 Curve,那可真是 DeFi 界的傳奇人物。想當年,Curve 靠著穩定幣交易,硬生生在 DEX (去中心化交易所) 市場裡殺出一條血路,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Curve 也想擴張勢力範圍,進軍借貸市場,搞了個 Llama Lend,又想在穩定幣市場分一杯羹,推出了 crvUSD。可惜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 Aave 這種借貸巨頭的光芒下,crvUSD 的發行量長期徘徊在一億美元左右,始終上不去。這就尷尬了,本來想當主角,結果只能當個背景板,連台詞都沒幾句。
你可能會問,Curve 難道就這麼認命了嗎?當然不!Ethena、Aave 還有 Pendle 這幾個傢伙搞了個飛輪效應,賺得盆滿缽滿,Curve 看了眼紅啊。於是,Curve 旗下一個叫 Yield Basis 的新項目也跳出來,想在穩定幣市場裡撈一筆。這 Yield Basis 也挺有意思,它沒有走尋常路,而是從循環槓桿貸款入手,但這次槓桿不是用來借錢,而是用來交易,希望用這種方式來解決 AMM DEX (自動做市商去中心化交易所) 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無償損失(Impermanent Loss,簡稱 IL)。
Yield Basis:DeFi 文藝復興還是 crvUSD 的續命丹?
Yield Basis 的野心:用交易抹除 AMM DEX 的無償損失?
說 Yield Basis 是 DeFi 界的一場文藝復興,一點也不為過。在這個項目裡,你能看到所有 DeFi 熱門元素的影子:流動性挖礦、預挖、Curve War、質押、veToken、LP Token,甚至還有循環貸!簡直就是把 DeFi 發展史上所有成功的經驗都一股腦地塞了進去,堪稱 DeFi 大雜燴。這種設計,要么是集大成者,要么就是東施效顰,成敗在此一舉。
Curve 的創始人 Michael Egorov,那可是 DEX 發展的早期受益者。他當年在 Uniswap 的 x*y=k 這個經典的 AMM 算法上進行了改進,先後推出了 stableswap 和 cryptoswap 算法,專門用來支持更「穩定」的幣種交易,以及效率更高的通用算法。這些算法一出,直接奠定了 Curve 在穩定幣交易領域的地位,也讓 Curve 成為前 Pendle 時代最重要的穩定幣鏈上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說,UST 的崩盤,也直接源於 Curve 流動性撤換的那一刻,可見 Curve 的影響力有多大。
無償損失的本質:會計幻覺還是真實的經濟損失?
Yield Basis 這次瞄準的,就是 AMM DEX 中那個讓人頭疼的無償損失問題。但我要先聲明一點:Yield Basis 的真實目的從來不是消除無償損失,而是借此促進 crvUSD 的發行量暴漲。 這才是重點!
但我們還是要從無償損失的發生機制入手。在 AMM DEX 中,LP(流動性提供者)取代了傳統的做市商,他們在手續費分成的刺激下,為 AMM DEX 的交易對提供「雙邊流動性」。比如說,在 BTC/crvUSD 交易對中,LP 需要同時提供 BTC 和 crvUSD,假設 1 BTC = 1 crvUSD,那麼 LP 的總價值就是 2 美元。
與之對應,1 BTC 的價格 p 也可以用 y/x 來表示,我們約定 p=y/x 。此時,如果 BTC 價格發生變化,比如上漲 100% 至 2 美元,就會發生套利的情況:
A 池:套利者會用 1 美元來購買 1 BTC,此時 LP 需要賣出 BTC 獲得 2 美元
B 池:在價值達到 2 美元的 B 池內賣出,套利者淨賺 2-1=1 美元
套利者的利潤本質上就是 A 池 LP 的損失。如果要量化這種損失,可以先計算 LP 在套利發生後的價值 LP(p)= 2√p(x,y 同時用 p 來表示),但是 LP 如果簡單持有 1 BTC 和 1 crvUSD,則認為其沒有損失,可表示為 LPhold(p) = p +1。
根據不等式,在 p>0 且不為 1 的情況下,始終可得 2√p < p + 1,而套利者獲得收入本質上來源於 LP 的損失。所以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LP 傾向於撤出流動性而持有加密貨幣,而 AMM 協議必須通過更高的手續費分成和代幣刺激來挽留 LP,這也是 CEX 能在現貨領域保持對 DEX 優勢的根本原因。
無償損失從整個鏈上經濟系統的視角而言,可以視為一種「期望」。LP 選擇了提供流動性,就不能再要求獲得持有的收益。所以,本質上無償損失更多是一種「會計」式的記账損失,而不應該被作為一種真實的經濟損失。相比於持有 BTC,LP 也可以獲得手續費。
Yield Basis 的解法:固定 2x 槓桿,讓 LP 收益翻倍?
但 Yield Basis 可不這麼認為。他們不是從提高流動性、提高手續費比例來消除 LP 的預期損失,而是從「做市效率」入手。前文提到,相比於持有的 p+1,LP 的 2√p 永遠跑不贏,但是從 1 美元投入的產出比來看,初始投資 2 美元,現價 2√p 美元,每一美元的「收益率」是 2√p/2 = √p,還記得 p 是 1 BTC 的價格嗎,所以如果你簡單持有,那么 p 就是你的資產收益率。
假設 2 美元的初始投資,那么在 100% 的增幅後,LP 收益變化如下:
Yield Basis 從資產收益率角度入手,讓 √p 變為 p 即可在確保 LP 手續費同時保留持有性收益,這個很簡單,√p²即可,從金融角度看,就是要 2x 槓槓,而且必須是固定的 2x 槓杆,過高或過低,都會讓經濟系統崩壞。
也就是讓 1 個 BTC 發揮自身兩倍的做市效率,天然不存在對應的 crvUSD 參與手續費分潤,BTC 只剩自身參與收益率比較,也就是從√p 變身 p 本身。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 2 月份 Yield Basis 官宣融資 500 萬美元,說明有 VC 信了。
Yield Basis 的雙重借貸機制:一場精心設計的資金遊戲
但是!LP 添加流動性必須是對應 BTC/crvUSD 交易對,池子裏都是 BTC 也沒法運行,Llama Lend 和 crvUSD 順勢而為,推出雙重借貸機制:
最終,500 BTC 「消除」自身的貸款,還得到了 1000 U 的 LP 份額,2x 槓杆效果達成了。但請注意,等值貸款是 YB 借出的,充當了最關鍵的中間人,本質上是 YB 向 Llama Lend 承擔剩下的 500U 的借款份額,所以 Curve 的手續費 YB 也要分成。
用戶如果認為 500U 的 BTC 能產生 1000U 的手續費利潤,那么是對的,但是認為都給自己,那就有點不禮貌了,簡單來說,不止五五分成,YB 的小心思在於對 Curve 的像素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