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人才!这句话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汽车行业,显得尤为贴切。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年初发布的内部信,计划2025年扩招6000人,并欢迎老员工回归,正式打响了2025年汽车行业“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小米集团千万技术大奖颁奖典礼上,雷军也强调了对创新人才和工程师文化的重视,并高薪招聘AI“天才少女”罗福莉,再次印证了行业对人才的渴求。
那么,汽车行业究竟有多缺人才?根据工信部数据,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预计达120万人,但缺口却高达103万人。这一巨大缺口,主要源于以下三大趋势:
1. 汽车技术快速迭代,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 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趋势,催生了对跨学科人才的巨大需求。AI、大数据、软件工程等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更多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正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匮乏的。传统汽车产业的线下4S店销售模式已被打破,线上营销、品牌建设也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车企出海成为新趋势,国际化人才需求上涨: 比亚迪和吉利等车企的海外销量大幅增长,中国汽车出口量有望突破600万辆,保持全球第一。这加速了汽车行业的人才国际化趋势,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来应对全球竞争,并建立完善的海外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3. 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高校人才培养滞后: 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200万辆,2025年有望首次超过燃油车。然而,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如何应对人才争夺战?
面对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持续扩大的行业人才缺口,“抢人”已成为车企的必修课。除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外,企业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灵活的用工方式: 采用项目制、自由职业者、合作伙伴等灵活的用工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培训项目、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资金实力是关键: 归根结底,人才争夺战也是资金的较量。拥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的背景下,人才更倾向于选择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稳定的企业。因此,保证充足的现金储备和正向的自由现金流,对于车企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至关重要。
人才虹吸效应与行业洗牌: 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并非平均分布,资金雄厚、销量领先的龙头企业将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导致实力较弱的企业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加剧行业人才不平衡,并加速行业洗牌。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争夺战将持续激烈,谁能更好地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