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的昙花一现:当聚光灯熄灭
Web3:一个稍纵即逝的“主角光环”
Web3,一个被无限吹捧的去中心化乌托邦,却充斥着资本驱动的泡沫和快速更迭的热点。人们很少因为协议本身的实际缺陷而离开,真正的原因是:故事讲不下去了。没有新的概念可以炒作,没有更宏大的愿景可以追随,只有一地鸡毛和审美疲劳。Web3的“主角光环”现象,更是将这种短视和浮躁推向了极致。
当一个协议突然爆红,你的时间线被它霸屏,仿佛整个行业都在围绕它旋转,不是集成就是复制,那种喧嚣的氛围令人窒息。FriendTech曾是如此,Pump.fun也一度甚嚣尘上,Farcaster、Bananagun、Unibot,它们都曾在各自的周期里,凭借不同的噱头,短暂地站在聚光灯下。
那种感觉是刺激的,是短暂的,是虚假的。更残酷的真相是:热度转移的速度远超你的想象。不是因为产品真的“不行”,而是因为人们像喜新厌旧的孩子,找到了更闪亮的新玩具。新鲜感的保质期,在Web3这个充斥着焦虑和投机的领域,短得可怜。
这篇文章不是讣告,我并不认为这些协议都已经“死了”。但它们都经历了相似的命运:从万众瞩目到无人问津。我想探讨的是,当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项目,不再占据头条时,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Web3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曾经的弄潮儿,如今的守望者
追踪关注度:一份Web3协议兴衰的快照
我在这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早已厌倦了那种陈词滥调的“颠覆”、“创新”。看多了协议的崛起和衰落,也逐渐看清了一个残酷的模式:一个协议凭借精妙的包装和洗脑式的营销爆红,短暂地占据你的时间线,然后像一颗流星般坠落,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下面这张表格,并非衡量TVL或者代币价格的成功指标,而是试图捕捉一些更难以量化的东西:关注度、记忆点、情绪上的共鸣。这些项目曾经是各自赛道的领头羊,至少在营销上是如此。有些项目仍在苦苦挣扎,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
FriendTech,它的崛起速度令人咋舌,但它的崩塌也同样迅速。没有清晰的路线图,缺乏用户粘性,没有任何能够起死回生的迹象。热度褪去之后,它留下的只有令人尴尬的寂静和一堆被割韭菜的用户。
Unibot,一个幸存者。它经历过黑客攻击、克隆浪潮,也熬过了市场的低迷期,但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体验最流畅、最干净的交易工具之一。但我依然认为,它只是在缝缝补补,苟延残喘。
Virtuals,一个罕见的“转型”案例。它最初只是一个基于Base链的预测小游戏,现在却把自己包装成“人工智能代理的华尔街”。这种自我重塑在加密世界中凤毛麟角,更不用说是在那些诞生于投机土壤之中的项目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所谓的“AI代理”很可能只是一个用来吸引眼球的新噱头。
Pump.fun和Maestro,是另一种故事:没有彻底死亡,只是被稀释了。它们还在运作,偶尔还会出现活跃的高峰,但已经没有人再把它们当作革命性的项目。Meme币制造机和狙击机器人网络,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长期存在而设计的,它们只是为了“爆一下”,然后迅速消失。
还有一些“慢热型”的项目,例如Grass、DeBank、Farcaster。它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投机收益、DeFi社交身份、去中心化对话。它们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也没有彻底消失,而是在热潮之外默默耕耘,试图建立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我认为,它们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能否最终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和市场环境。
韧性:喧嚣之外的静默构建
被遗忘的更新日志:协议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上一张表格是关于“文化引力”的粗略映射,那么这张表格则记录着另一种更加珍贵的东西:韧性。热度是短暂的,喧嚣的,而真正的建设往往是安静的,甚至是被人遗忘的。
这些协议或许已经不再“火爆”,不再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停下脚步。这张表格试图揭示那些虽然已经脱离大众视野,却依然在持续发布更新、扩展集成、强化基础设施的项目。它们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种子,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个破土而出的机会。
FriendTech?抱歉,它已经在2024年9月正式宣布关停,彻底结束了这场闹剧。这也再次证明了,在Web3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忠诚度,只有逐利和短视。
但其他的项目呢?它们正在安静地积累复利——不是在你的时间线上,而是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更新日志里。这些更新可能并不性感,可能不会带来爆炸性的增长,但它们却是协议赖以生存的基石。它们是开发者们默默付出的心血,是项目方试图挽回颓势的努力,也是Web3世界里为数不多的希望。但我仍然对这些“自我救赎”持保留态度。在高度投机的市场中,真正的建设往往会被短期的利益所淹没。
数据背后的真相:峰值活动 ≠ 持久相关性
你总能感受到峰值活动的到来。Telegram群组的消息疯狂刷屏,快到你根本无法滚动。Twitter(现在叫X)上充斥着各种跟风交易者和一知半解的帖子。协议的UI界面不堪重负,在自身的炒作压力下崩溃。每个人都在高谈阔论,仿佛错过了这次机会,就会被时代抛弃。
但要维持住这种状态?那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昙花一现的项目比比皆是,真正能够穿越牛熊,持续发展的项目却寥寥无几。
让我们抛开那些曾经的承诺,那些华丽的辞藻,来分析一下数据所显示的真实情况,看看用户的实际行为。数据不会说谎,它能够揭示炒作背后的真相。
Virtuals:AI代理的昙花一现?
Virtuals的代理创建量在2024年10月达到峰值,单日超过60个代理被创建,随后在11月和12月出现了一波实验浪潮。但好景不长,到了2025年初,每日代理创建量就骤降至个位数。
这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AI代理”叙事,并没有真正吸引到用户。或许只是一些投机者在炒作概念,又或者只是项目方为了吸引投资而制造的噱头。无论如何,Virtuals想要转型成为“AI代理的华尔街”,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ananagun:狙击之王的黄昏?
Bananagun在2024年7月的峰值活动量达到了惊人的7亿。但仅仅九个月后?活动量就骤降至1.246亿,降幅高达82%。
它仍然活跃,还在不断交付产品,但已经不再是用户的首选。Telegram机器人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狙击交易也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操作,整个叙事已经发生了转移。Bananagun并没有彻底崩溃,只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就像是一位年迈的拳击手,曾经辉煌一时,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
DeBank:DeFi社交的乌托邦破灭?
DeBank在2023年年中经历了一波多链注册的激增,随后便完全趋于平缓。到了2024年初,新用户的涌入几乎停止。
这说明什么?说明DeFi社交的叙事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或许是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又或许是DeBank的产品设计存在缺陷。无论如何,DeFi社交的乌托邦已经破灭。或许用户只是关注了几个钱包,然后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真正融入到DeBank的社交网络中。
Farcaster:缓慢积累的力量
这就是安静积累的力量。自2024年底以来,Farcaster的日活跃用户稳定在2万到5万之间,并且用户参与度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没有大规模的激增,也没有空投诱饵。只有真实的使用,真正的用户。
当大多数社交协议都在追逐流量和噪音时,Farcaster却在默默地培养一种习惯,构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社区。真正的胜利在于用户的不断回归,在于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和依赖。它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扎根于土壤,缓慢而坚定地生长。
Pump.fun:Meme币狂欢后的平静
Pump.fun就像是一座火山,在2024年底喷发,铸造了数百万个meme币,高峰时期每天有超过15万个新钱包出现。但火山喷发过后,一切都归于平静。曲线急剧下降。
但Pump.fun并没有彻底消亡,而是稳定在每天5万到6万的铸造量。它仍然有用,仍然有趣,但已经不再是它曾经短暂成为的那种文化盛世。它就像是一个退潮的海滩,留下的只有贝壳和沙子,曾经的喧嚣和狂欢已经荡然无存。
用户买的不是产品,是故事
你可以在仪表盘上追踪使用情况,分析各种数据指标。但信念呢?信念存在于别处,存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对价值的判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要理解这些协议的兴衰,我们必须回到过去,回到它们具有意义的时刻。当FriendTech将社交影响力转化为流动性,Pump.fun让人感觉自己掌握了财富密码,而Farcaster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应用,更像是一份反抗中心化的宣言。
那些不仅仅是产品的发布,更是情感的转折点。人们不仅仅是使用这些协议,他们还认同它们,将自己与这些协议的命运联系在一起。FriendTech让我们感觉自己是早期参与者,站在了Web3的最前沿。Pump.fun让我们感觉自己很聪明,能够轻松地赚取利润。Farcaster让我们感觉自己是比Twitter更干净、更纯粹的社区的一部分。
FriendTech:社交影响力泡沫
FriendTech的叙事极具吸引力:将你的社交关系代币化,将影响力货币化。在其巅峰时期,它不仅仅是另一个SocialFi工具,它还是身份即资产的象征。人们疯狂地购买Key(以前叫Shares),希望能够从中获利,也希望能够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但这个故事在自身的重压下崩溃了。没有清晰的路线图,缺乏有效的参与循环,没有能够持续吸引用户的文化氛围。这是一个罕见的案例,使用量、叙事和产品同步消失。干净的崛起,和干净的死亡。它就像是一个绚丽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却最终破裂,不留任何痕迹。
Bananagun:公平竞争环境的幻觉
Bananagun的故事是关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快速狙击、智能代币经济学,以及为普通交易者提供的各种机器人工具。它在Telegram机器人浪潮中蓬勃发展,通过比其他竞争者更敏锐和更快速而声名鹊起。
现在呢?它仍在运行,仍在为交易者提供服务。但它已经变成了基础设施,有用,但不再引领对话。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具,在幕后发挥作用,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公平竞争环境的幻觉早已破灭,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工具和新的机会。
Maestro:基础设施失控的警示
Maestro将自己定位为去中心化金融经济背后的一股静默力量。它销售的不是交易机器人,而是通过基础设施提供的杠杆。它希望成为Web3世界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为各种应用提供支持。
但由于其推出的代币中只有不到1%存活下来,整个叙事发生了转变。现在,它更像是一个警示故事:当开放的基础设施变得过于开放、过于迅速时会发生什么。它就像是一个失控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流出劣质的代币,最终淹没了整个市场。
Unibot:速度与精准的信仰
Unibot专注于纯粹的速度和精确性。它将自己定位为最敏锐的Telegram交易者的工具,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种身份。
尽管面临激烈的竞争,甚至经历过一次黑客攻击,Unibot的声誉依然稳固。它的功能不断扩展,用户基础也得以维持。它没有依赖病毒式传播,而是依赖可靠性。这样的口碑依然屹立不倒。它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用精湛的技艺打造出令人信赖的产品。
Pump.fun:民主化的狂欢与幻灭
Pump.fun 使代币创建民主化,并随之带来了瞬间相关的错觉。在巅峰时期,感觉每10秒钟就有一个新的资产类别诞生,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行自己的代币,享受一夜暴富的快感。
但饱和来得很快。今天,它仍然活跃,仍在铸造代币,但魔力已经消退。“每个人都可以启动”的故事,在“每个人”都启动并且大多数都消失之后,失去了光彩。它就像是一个过度的自助餐,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取用,但最终却发现,所有的食物都索然无味。
Virtuals:从投机到AI的豪赌
最初是一个搭乘Base叙事的博弈化投机中心,Virtuals理解了注意力的价值,然后试图超越它。它转向AI代理协调,将其重新定义为比预测市场更大的东西。
现在它不再追逐meme,而是在构建基础设施。“AI代理的华尔街”是一个更大胆、更持久的叙事,它是这份名单上少数几个能够实时改写自己故事的协议之一。但这依然是一场豪赌,它能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将AI技术与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DeBank:身份认同的困境
DeBank 告诉我们,我们的 DeFi 投资组合就是我们的身份。它让追踪钱包变得具有社交性。在一段时间内,这很有效。
但故事停滞不前。该产品仍然功能良好,并在资深用户中受到尊重,但它从未从工具跃升为网络。在某种程度上,DeBank是其自身用户体验稳定性的牺牲品,它太好以至于无法忽视,但又不够引人注目以至于无法被广泛宣传。它就像是一个默默奉献的老朋友,虽然可靠,却缺少让人心动的激情。
Farcaster:去中心化声音的坚守
Farcaster的推出带有一个宏大的想法:拥有你的社交关系,拥有你的声音。它没有试图克隆 Twitter,而是重新构想了链上发布、互动和构建的方式。
目前的认知证明了这一点:Farcaster并没有衰落。它一直在缓慢地积累信任和吸引力,这正是长尾叙事的表现——不那么病毒式传播,但更具韧性。它就像是一个坚守阵地的战士,在喧嚣的市场中,默默地守护着去中心化的理想。
其他值得关注的势头减弱案例
除了上述更知名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协议也经历了类似的模式。它们获得了显著的关注,通常在短时间内领先于其所在类别,然后用户活动、交易量或整体相关性明显下降。这些并非边缘项目,并非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在其巅峰时期,它们塑造了市场叙事,吸引了大量关注,甚至获得了巨额投资。本节将重点介绍其中一些案例,试图从中吸取教训。
Blast:积分疲劳与收益叙事的崩塌
Blast 在 2024 年 7 月由积分驱动的狂热时期达到了 90 万 MAU(月活跃用户)的峰值。令人唏嘘的是,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水至大约 12 万。在积分疲劳出现后,整个收益叙事迅速消退,用户们开始意识到,所谓的“收益”不过是空中楼阁,最终还是要为项目方买单。
Blast 的例子充分说明,积分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用户,但并不能建立真正的用户粘性。当积分的吸引力消失之后,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寻找下一个能够提供更高收益的项目。
Scroll:zkEVM炒作后的冷静
Scroll 在 zkEVM(零知识以太坊虚拟机)炒作达到顶峰时达到了 120 万 MAU。目前,这个数字已经大幅下降,约为 11.1 万 MAU。Scroll 仍在努力交付产品,试图证明 zkEVM 的价值,但随着基础设施逐渐转向性能优先的叙事,最初的新鲜感已经消退。
zkEVM 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开发难度高、性能瓶颈等。Scroll 的例子说明,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Starknet:开发者优先的困境
Starknet 在 TVL(总锁定价值)季节的桥接存款达到了 16 亿美元的峰值。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大幅下降,约为 3.9 亿美元。尽管如此,开发者优先的忠诚度依然存在,许多开发者仍然坚守在 Starknet 生态中,致力于开发各种应用。但由于成本高昂和工具摩擦等问题,主流采用似乎已经放缓。
Starknet 的例子说明,开发者生态固然重要,但用户体验同样不容忽视。如果用户无法轻松地使用 Starknet 上的应用,那么开发者生态再繁荣,也无法转化为真正的价值。
Renzo Protocol:被巨头掩盖的再质押新星
Renzo Protocol 的 MAU 峰值达到了 15.5 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水至略低于 1.9 万。Renzo Protocol 在流动性再质押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它正在被更大的 EigenLayer 生态系统参与者所掩盖。
Renzo Protocol 的例子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即使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也可能被巨头所碾压。要想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Sushiswap:治理失控的悲剧
Sushiswap 的 ATH(历史最高)交易量达到了 113 亿美元。如今,交易量已经大幅下降,约为 2 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案例,它充分说明了分散的愿景、混乱的治理以及来自中心化交易所 (CEX) 的激烈竞争,是如何削弱先发优势的。
Sushiswap 的例子也提醒我们,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项目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项目缺乏清晰的愿景和有效的决策机制,那么即使拥有再好的技术和再强大的社区,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这些协议都曾一度被视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甚至被寄予厚望。虽然其中一些协议仍然活跃,但它们的数据表明,用户如今与它们的互动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无论衰落的原因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叙事的演变,还是仅仅是竞争的加剧,这些案例所揭示的教训都是一致的:早期的势头与长期的存在,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Web3的真相:被遗忘,而非死亡
在Web3这个快速迭代的领域,大多数事物并非走向终结,而是逐渐被人们遗忘。本文中提到的项目并非因为彻底失败而被选中,毕竟,真正的死亡需要盖棺定论,而Web3的项目往往死而不僵。它们被选中,是因为它们曾经重要,曾经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然后,它们很快便消失了,不是因为它们失去了资金或用户,而是因为它们失去了那种能够推动用户采取行动的叙事动力——那种难以衡量的力量,能够将一个普通的产品转化为一场运动,一种信仰,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更深层次的模式,是关于信念的情感弧线。当这条弧线趋于平缓,当人们对项目不再抱有希望,不再相信它能够改变世界,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时,用户就会逐渐脱离。不是因为他们感到失望,也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欺骗,而是因为他们不再有任何理由继续留下,继续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
这或许就是Web3中的长寿如此罕见的原因。要持久存在,一个协议必须不仅仅是可用,它还必须在叙事上保持活力。它不仅需要提供收益或工具,还需要提供身份认同、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以及提供一个让用户在明天依然愿意回来的理由。
下一次突破,或许并非仅仅来自于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是来自于赋予用户更深层次的意义。而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创新者们,或许早已在喧嚣的市场之外默默耕耘,等待着属于他们的第二个突破,甚至是一场彻底的变革。他们不追求短期的利益,不沉迷于炒作,而是致力于构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打造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