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国际投资“内鬼”疑云:一纸公告背后的权力真空与信任危机
帝王国际投资(00928)的一纸公告,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平静的港股市场炸开。公告的核心内容直指公司内部控制的失守,以及前高管未经授权的“骚操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财务违规事件,更暴露了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严重漏洞,以及管理层之间微妙的权力斗争。
未经授权的协议:谁在蚕食帝王国际的利益?
公告中明确指出,前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明卿和非执行董事晏明,在未经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私自签署了一系列货物销售协议、收货单据和结算付款协议。这些协议的总价值几何?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输送?公告语焉不详,但足以引发市场的无限遐想。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晏明还签署了与呈请人有关的补充结算付款协议。这意味着,除了未经授权的货物销售外,晏明还可能私自承诺了额外的付款义务。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违规操作,更涉嫌损害公司利益,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红线。到底是谁在背后指使?还是晏明和刘明卿的个人行为?这些疑问,都需要帝王国际投资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
迟到的补救措施:亡羊补牢,能否挽回损失?
面对如此严重的内部违规行为,帝王国际投资并非毫无作为。公告中列出了四项补救措施,包括寻求法律意见、向收货人发送信函、进行年度审核和暂停晏明职务。但这些措施,似乎都显得有些迟缓和被动。
寻求法律意见,是亡羊补牢之举,但能否追回损失,仍是未知数。向收货人发送信函,更像是一种“碰运气”式的调查,能否得到真实有效的回复,令人怀疑。进行年度审核,或许能够发现更多的违规行为,但对于已经造成的损失,恐怕难以弥补。暂时停止晏明职务,看似严厉,但能否彻底清除内部的腐败毒瘤,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
这些补救措施,更像是为了应对舆论压力而做出的姿态。真正的问题在于,帝王国际投资为何会允许这种未经授权的行为发生?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管理层是否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是帝王国际投资需要认真反思和解决的。
24%年利率的巨额债务:压在帝王国际身上的无形之山
公告中提到,公司有义务自2024年12月28日起,按每年24%的利率支付总额为人民币5637.78万元的款项。这笔巨额债务,无疑给帝王国际投资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24%的年利率,更是高得惊人,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交易?
这笔债务约占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总资产的17.8%。这意味着,帝王国际投资将不得不拿出近五分之一的资产,来偿还这笔高息债务。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财务危机。这笔债务的来源和用途,以及为何会产生如此高的利率,都值得监管部门的深入调查。
私自成立“中国帝王”:谁给晏明的权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晏明还在未经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私自成立了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中国帝王”及其附属公司。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普通的违规操作,更像是一种“另立中央”的野心。
晏明为何要私自成立“中国帝王”?是为了转移资产?还是为了架空董事会?公告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帝王国际投资明确表示,不承认与“中国帝王”签署的任何协议的有效性,并将寻求法律意见以否认公司及其他附属公司应承担的任何义务。这意味着,帝王国际投资与“中国帝王”之间,很可能爆发一场激烈的法律纠纷。
法律行动与责任追究:帝王国际的自救之路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帝王国际投资表示将考虑对晏明采取法律行动,并保留对相关人士追究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的权利。这是帝王国际投资自救的唯一途径,也是对所有违规行为的有力震慑。
但法律行动,并非一蹴而就。帝王国际投资需要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晏明的行为已经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同时,还需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彻底查清事件的真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公司的利益,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这次事件,也给所有港股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