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先学加密”:为何我不再向朋友推荐这种方式
设计鸿沟与用户迷茫:投机无法带来真正的普及
上个月,我又一次头铁,试图拉一个对加密货币一窍不通的朋友入坑。结果呢?不到十分钟,当流程走到“选择钱包”和“现在需要用另一种代币支付 Gas 费”时,她那双眼睛就开始放空,像极了当年我第一次看量子力学课本时的表情。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问题根本不在于她不懂加密知识,而在于这套东西的设计压根就没把人当人看!
我们这些圈内人,总喜欢把“去中心化”、“抗审查”这些词挂在嘴边,但扪心自问,这些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真的重要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在自嗨?我那位朋友根本不在乎什么“抗审查”,她只想知道怎么能安全、方便地转账给别人,仅此而已!
现在回想起来,加密货币的第一波用户,的确是被暴富神话吸引来的,靠着炒币、玩 DeFi 发家致富的人不在少数。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投机”带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指望靠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下一波十亿用户,纯粹是痴人说梦。
加密普及的关键:隐形的技术,可见的利益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如果加密货币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美好,那么它就永远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真正的普及,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技术专家,而是让加密产品变得“隐形”——也就是说,当人们从中受益,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加密技术时。就像我们现在用微信支付,谁还会去关心背后是什么区块链技术?
稳定币的崛起、机构质押的普及、AI 在塑造数字经济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都预示着,大规模采用的基础正在悄然奠定。但要真正实现这个未来,我们必须停止那种“先学加密,再来使用”的陈腐观念,转而开始构建那些让用户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在使用加密技术的产品。与其逼着用户啃技术文档,不如直接给他们提供简单、易用、安全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加密技术带来的便利。这才是正道!
八大叙事方向:加密领域值得关注的未来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认为值得关注的八大叙事方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说实话,我对那些动不动就鼓吹“颠覆”、“革命”的口号已经感到厌烦了。加密货币真正要做的,不是推翻现有的金融体系,而是成为现有体系的补充和改进。我们应该关注那些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为用户带来价值的领域,而不是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理想。
以下就是我个人比较看好的几个方向:下一代钱包的极致体验、行为与信念的统一、公链的隐形化、安全感的提升、NFT 的文化价值、比特币的宏观地位、机构质押的兴起,以及监管、稳定币和 AI 带来的新机遇。这些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下一代钱包的制胜之道:极致的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钱包体验分化:金融科技App vs. 银行App
我们正目睹一场钱包领域的“物种大爆发”。用户的使用习惯正在围绕两种截然不同的钱包类型形成:一种是像支付宝、微信支付那样便捷丝滑的“日常钱包”,另一种则是像银行App那样安全可靠的“保险库钱包”。
试图把所有功能都塞进一个App里的钱包开发者,注定要被时代抛弃。原因很简单: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个钱包要么追求极致的便捷性,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小额支付;要么追求极致的安全性,为用户的资产保驾护航。想要两者兼顾,最终只会落得个“四不像”的下场。
我个人更看好那种专注于极致体验的“日常钱包”。毕竟,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加密货币的使用场景还是以小额支付、转账为主。如果一个钱包操作繁琐、体验糟糕,用户很快就会失去耐心,转而选择其他更方便的工具。
多重钱包是无奈之举:互操作性的缺失与用户的挣扎
“无缝多链未来”?呵呵,这只是开发者的一厢情愿罢了。现实情况是,用户被迫同时管理多个钱包,只因为不同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我一直认为,多重钱包的存在,是加密行业互操作性缺失的最有力证据。用户维护多个钱包,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这种复杂的操作,无疑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也降低了他们的使用意愿。
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出于安全考虑而拆分钱包使用。这意味着,用户对单一钱包的信任度正在下降。他们不再盲目相信一个钱包能够处理所有的场景,而是选择将不同的资产分散存储在不同的钱包中,以降低风险。这种做法虽然更安全,但也更加繁琐,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使用负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个钱包走天下”的愿景呢?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为与信念的错位:投机主导下的加密世界
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留在这个领域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投机。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改变世界”、“构建未来”的理想主义者们,可能只是少数。
的确,有一部分用户会使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或点对点转账。 但当被问及最喜欢的活动时,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交易——现货、meme币、DeFi,各种各样的投机行为,才是他们每周最主要的乐趣。
这种“行为与信念的错位”,让我感到有些悲哀。 我们一边说着加密货币的未来在于实用性,一边却沉迷于投机炒作。 这种矛盾的心态,或许正是阻碍加密货币真正普及的最大障碍。
实用功能为何被边缘化:三大阻力剖析
为什么实用功能始终无法占据主流?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三大阻力:成本阻力、体验阻力和网络阻力。
成本阻力:高昂的 Gas 费,仍然是横亘在用户面前的一座大山。 对于那些习惯了免费互联网服务的用户来说,每次交易都要支付一笔不菲的 Gas 费,简直是无法接受的。
体验阻力:现在的入门流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仍然过于复杂。 选择钱包、购买代币、理解 Gas 费……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想要让更多人加入加密世界,必须大幅简化入门流程,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
网络阻力:支付必须流向商户和朋友已经存在的平台。 割裂的钱包和链生态,破坏了这种闭环。 如果我只能在特定的几个平台使用加密货币支付,那它对我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当开发者们真正解决了这些阻力,才能让实用功能摆脱投机的阴影,赢得应有的关注。 否则,加密货币的未来,恐怕只能永远停留在“空中楼阁”的阶段。
公链的隐形化:用户无需感知,基础设施自运行
多链生态的分工协作:谁将成为最终赢家?
多链生态的出现,与其说是“百花齐放”,不如说是“被迫分工”。每个公链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形成了一种“各司其职”的局面。
然而,这种“分工协作”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用户体验的割裂。用户需要在不同的链之间切换,需要管理不同的代币和 Gas 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使用成本。
我认为,制胜的用户体验模式是“链抽象”——钱包会话能够流畅地将订单、余额和身份信息路由至提供最佳延迟-成本-安全组合的后端,全程无需用户做出选择。 也就是说,用户根本不需要关心自己使用的是哪条链,只需要专注于完成自己的目标即可。
以太坊的挑战:Solana的崛起与用户认知偏差
以太坊仍然是机构级的结算层,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Solana正在快速确立自己作为高频、高参与度零售活动的首选公链地位。 凭借其在速度和交易成本上的优势,Solana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开发者。
不过,从发展势头来看,以太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Solana实现了3000%的年度手续费增长和127%的TVL增长,在所有L1中增速最高。 这主要得益于meme币热潮,但也反映出Solana在速度和交易成本上的结构性优势。
然而,用户认知仍然存在偏差。 大部分用户仍然认为以太坊是最常用的公链,而只有少部分用户主要使用 L2。 这说明,互操作性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L2 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用户的使用习惯中。
以太坊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加快 L2 的发展,提高互操作性,并降低 Gas 费。 否则,它很可能会被 Solana 等新兴公链超越。
虚假的安全感:用户信心与钱包数据的矛盾
用户们嘴上说着在链上感觉更安全了,但他们的钱包数据却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真相。 这简直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在自欺欺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用户将个人防护措施(硬件钱包、多签)与系统性风险混为一谈了。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小心,就能避免所有的风险,却忽略了整个加密生态系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安全漏洞。
安全措施的误解:个人防护 vs. 系统性风险
硬件钱包和多签技术,的确可以提高安全性。 但它们只能防止一部分风险,例如私钥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等。 对于钓鱼攻击、Rug Pull 等系统性风险,它们却无能为力。
更可怕的是,攻击者已经将“钓鱼即服务”产业化,恶意合约的平均存活周期缩短至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用户面临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而他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产品优化的重点:反钓鱼机制的普及化
想要真正提高用户的安全感,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产品开发者们做出改变。 我们应该将下沉式反钓鱼用户体验(清晰签名界面、实时交易模拟、MPC 交易防火墙)从高级附加功能转变为默认配置——特别是在主流“日常使用”钱包中。
只有当用户在使用钱包时,能够清晰地看到交易的风险,能够实时模拟交易的结果,能够拥有一道防火墙来保护自己的资产,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安全。 而这一切,不应该只是高级用户的特权,而应该成为所有用户的标配。
与其让用户自己去学习复杂的安全知识,不如直接将安全机制融入到产品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保护。 这才是提高用户安全感的正确姿势。
NFT 的进化:从投机泡沫到数字文化基础设施
曾经,NFT 市场充斥着各种投机性的 PFP 项目,地板价一天一个样,简直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但现在,泡沫正在逐渐破裂,NFT 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必要的调整,开始向真正的数字商品和实用驱动型体验转型。我认为,这是 NFT 市场首次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可负担、高频互动模式的崛起:NFT 的消费级应用前景
像 Rodeo.Club 这样的平台和 Base 链上低价收藏品的激增,标志着向可负担、高频互动模式的转变——这种模式类似于游戏中的应用内购买。用户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购买 NFT,并将其用于各种各样的互动体验中,例如参与社区活动、解锁专属内容等。
这种模式的出现,为 NFT 的消费级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NFT 不再只是富人的玩具,而是可以成为普通用户也能参与其中的数字文化体验。
文化资本的崛起:NFT 作为身份和文化归属的象征
NFT 正在成为用户在数字空间展示身份和文化归属的机制。 随着社交平台整合链上资产,NFT 所有权将演变成数字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就像在现实世界中穿戴品牌服饰一样。 你拥有的 NFT,代表着你的品味、你的价值观、你的文化归属。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元宇宙中,你的虚拟形象穿戴着你最喜欢的 NFT 服饰,向其他人展示你的身份和个性。 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社交体验,而 NFT 将成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AI+NFT:个性化动态资产的新浪潮
与用户行为、情绪或社区事件绑定的 AI 生成 NFT 即将到来。 这些动态资产会随着用户参与而进化,创造出静态资产无法实现的深度个性化体验和情感连接。 想象一下,你的 NFT 会根据你的情绪而改变颜色,会根据你在社区中的贡献而获得新的属性。 这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体验,而 AI 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我认为,AI+NFT 的结合,将开启个性化动态资产的新浪潮,为 NFT 的未来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比特币的蜕变:从投机资产到宏观金融工具
过去,人们对比特币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炒币”、“暴涨暴跌”等标签上。 但现在,比特币已经悄然完成了蜕变,从一种投机性资产演变为宏观层面的金融工具。 这不仅是价格上的变化,更是认知上的转变。
全球结算的交易层:比特币的隐形力量
一场平行变革正在展开:在 Layer 2 生态系统(特别是闪电网络及 Ark、Fedimint 等新兴协议)成熟的推动下,比特币正悄然成为全球结算的交易层。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比特币正在默默地为下一代跨境支付、机构金融和主权数字储备提供动力。
比特币的宏观相关性:对冲工具还是战略储备?
随着去美元化趋势的加速,一些国家正悄然将比特币纳入主权储备多元化战略。 他们将其视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备保险政策。 机构乃至主权行为体正逐渐认识到比特币的价值,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
Layer 2 协议:释放比特币支付效用的关键
闪电网络已经从技术实验发展为可扩展的现实支付层,实现近乎即时、低成本的跨境交易。 Fedimint 和 Ark 等新方案正在解决比特币的用户体验和隐私限制,使其在新兴市场成为真正可行的交易货币。 这些 Layer 2 协议,正在为比特币的支付应用打开新的大门。
比特币作为抵押品:机构借贷与资金策略的兴起
主流机构开始将比特币不仅作为被动投资,更作为结构化金融产品中的生产性抵押品。 预计比特币担保信贷工具、资金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与传统金融市场无缝衔接的衍生品将大量涌现。 比特币正在逐渐融入到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构质押:战略资金配置的新范式
当散户投资者还在 meme 币的海洋里搏杀,梦想着一夜暴富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们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加稳健、更加可靠的收益来源:机构质押。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机构资金的流入:从投机到生产性链上资本
比特币可能仍然是宏观对冲的首选,但质押正快速成为机构资金进入生产性链上资本的桥梁。 机构投资者正在通过以太坊和 Solana 的质押生态系统,将资金配置到各种各样的 DeFi 项目中,获取稳定的收益。
这种资金流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更是为了参与到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建设中。 机构投资者正在用自己的资金,支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真正的机遇:机构级质押基础设施的构建
下一个十亿美元的机构资金流入将来自提供机构级托管、合规报告和风险管控质押产品的平台。 这些平台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安全、便捷、合规的质押服务,让他们能够放心地参与到区块链生态系统中。
我认为,真正的机遇在于基础设施,而非验证器。 只有当基础设施足够完善,机构投资者才能大规模地进入这个市场,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活力。
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收益多元化
随着利率见顶和传统固定收益产品吸引力下降,质押收益成为一种新的风险调整后回报类别。 这对寻求多元化配置、希望摆脱现金持有和低收益债券,同时避免投机性加密资产波动风险的企业资金尤其具有吸引力。
在当前不确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质押收益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收益多元化机会。 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质押,获取稳定的收益,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提高整体的回报。
监管、稳定币与 AI:下一波增长的引擎
如果说之前的增长主要依靠投机,那么未来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监管的完善、稳定币的普及和 AI 技术的融合。 这三个因素,将共同推动加密行业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加繁荣的未来。
监管乐观主义:规则明确化与创新加速
很多人担心监管会扼杀创新,但我认为,更明确的规则反而会加速采用。 当监管明确了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投资者才能更加放心地参与到这个市场中。 而创新,也才能在合规的框架下蓬勃发展。
稳定币的增长势头:支付领域的突破
稳定币的普及,为加密货币在支付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想象一下,你可以用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即时、低成本的支付,而无需担心汇率波动。 这将极大地提高支付的效率,降低支付的成本,为全球贸易带来巨大的便利。
AI 的协同效应:加密行业的加速器
AI 技术与加密行业的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AI 可以用于风险管理、交易策略、智能合约开发等领域,提高加密行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加密技术也可以为 AI 提供安全、可信的数据来源,促进 AI 技术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监管、稳定币和 AI,将成为下一波增长的引擎,推动加密行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变革,抓住新的机遇,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繁荣的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