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芯生命IPO疑云:亏损、数据造假,科创板带病闯关?

北芯生命IPO疑云:亏损、数据造假,科创板带病闯关?

北芯生命IPO疑云:科创板的“带病”闯关?

7月18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芯生命”)即将登上上交所科创板IPO的上会审核台。保荐机构是声名显赫的中金公司,拟募集资金高达9.52亿元。这数字听起来挺诱人,但仔细扒开招股书一看,这北芯生命的故事,可比深圳的天气还要扑朔迷离。

近几年,科创板成了香饽饽,似乎只要跟“科技”沾点边,就能来这里碰碰运气。但问题是,有些企业真的配得上“科创”这两个字吗?北芯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忍不住要打个问号的案例。三年累计亏损5个亿,客户集中度高得吓人,核心产品还被交易所反复盘问,这哪是来上市的,简直是来“历险”的!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招股书里披露的数据,竟然和公开信息对不上号,这信息披露的质量,实在让人捏一把冷汗。

科创板的设立初衷,是为了支持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如果让北芯生命这样的企业蒙混过关,那科创板岂不是成了“带病”企业的收容所?这对那些真正用心做研发、踏实经营的企业来说,公平吗?对那些满怀期待的投资者来说,负责任吗?

三年血亏五亿,北芯生命“烧钱”换来的科创板入场券?

北芯生命这三年,简直就是一部“烧钱”大戏。三年下来,亏损累计高达5个亿!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普通老百姓几辈子都挣不来。当然,人家北芯生命说了,自己是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亏损是正常的。但问题是,这钱烧得值不值?烧出来的东西,真的能撑起它科创板的“门面”吗?

创新光环下的财务窘境:持续亏损的背后

咱们先来看看北芯生命的营收情况。2022年0.93亿元,2023年1.84亿元,2024年3.17亿元,看起来是逐年增长,但跟那动辄几亿的亏损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更扎心的是,研发费用率虽然在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154.95%降到2024年的35.65%),但依然高的吓人。说白了,就是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烧钱的速度。

当然,高科技企业烧钱搞研发是常态,但问题在于,这钱要烧到点子上。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科创板的上市标准,盲目砸钱,那这钱烧得再多,也是打水漂。而且,北芯生命选择的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条标准,说白了,就是给那些亏损但有潜力的企业一个机会。但这个“潜力”,到底有多大?谁说了算?

核心产品遭拷问:技术领先还是营销噱头?

北芯生命的核心产品,是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这名字听起来挺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用来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问题是,这玩意儿的技术含量到底有多高?真的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更胜一筹吗?交易所的问询函,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交易所问北芯生命,现在市面上基于冠脉CT的无创FFR产品越来越多,这些产品操作时间短、收费灵活,优势明显。那你北芯生命的直测FFR产品,还有什么竞争力?会不会卖不动?这问题问的,简直就是直戳痛点。而且,北芯生命的IVUS产品,虽然号称在成像速度、回撤速度上有优势,但价格却比国内厂商的同类产品要贵。这性价比,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说白了,北芯生命的核心产品,到底是真的技术领先,还是靠营销吹出来的?这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客户集中度过高: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除了亏损和产品问题,北芯生命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过高。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竟然超过了六成!这意味着,北芯生命的命脉,几乎掌握在少数几个客户手中。一旦这些大客户“变心”,或者出现什么问题,北芯生命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2024年,国药菱商终止了与北芯生命的合作关系,相应区域的业务,转由嘉事唯众承接。结果,2024年北芯生命来自嘉事唯众的收入占比,竟然高达54.67%!这嘉事唯众,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能一下子取代国药菱商,成为北芯生命的最大客户?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信息披露罗生门:北芯生命的数据“变形记”?

都说上市公司要讲诚信,信息披露要真实、准确、完整。但北芯生命在这方面,似乎做得并不怎么样。招股书里的数据,和公开渠道的信息,竟然出现了“打架”的情况。这让人不禁要问,北芯生命到底想隐瞒什么?又想掩盖什么?

社保人数“穿越”:招股书与公开数据的离奇错位

咱们先来说说这社保缴纳人数。企信网显示,北芯生命从成立到2023年末,社保缴纳人数为0。这简直是匪夷所思!难道这么多年,北芯生命都是靠“幽灵员工”撑起来的?当然,2024年社保缴纳人数变成了422人,但这个数字,和天眼查显示的402人,又对不上号了。更离谱的是,招股书里显示的社保缴纳人数,从2019年到2024年,每年都不一样,而且都和企信网、天眼查的数据存在差异。这数据,简直就像是“穿越”了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正常运营的公司,社保缴纳人数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出现大幅波动,或者数据对不上号,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北芯生命这社保缴纳人数的“变形记”,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想通过虚报员工人数,来粉饰自己的业绩?

年度报告“变脸”:数据频繁修改为哪般?

除了社保人数,北芯生命的年度报告也“变脸”了。企信网显示,北芯生命2022年年度报告有21条修改记录,2023年年度报告有20条修改记录,而且最后一次修改时间,竟然是2024年6月28日!这让人不禁要问,北芯生命到底在修改什么?为什么要在上市前夕,频繁修改自己的财务数据?

更让人觉得可疑的是,天眼查显示,北芯生命2023年的年报,修改了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利润总额、负债总额等关键财务指标。而且,修改后的数据,和招股书里的数据,依然存在差异!这简直就是一出“数据罗生门”,让人根本不知道该相信谁。

年度报告是公司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公司随意修改年度报告,甚至篡改关键财务数据,那这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北芯生命如此频繁地修改年度报告,到底想掩盖什么?

销售费用畸高:钱都花哪儿去了?

除了数据造假的嫌疑,北芯生命的销售费用也高得离谱。报告期内,北芯生命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08%、55.98%和34.61%,远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这意味着,北芯生命每卖出一块钱的东西,就要花掉三四毛甚至八毛钱的销售费用!这简直就是“烧钱”营销的典范。

更让人觉得疑惑的是,北芯生命的销售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会议费、差旅费等构成。其中,会议费和差旅费的金额,都高达上千万元。这钱都花在哪儿了?开了什么会?去了哪些地方?北芯生命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

一个正常的公司,销售费用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销售费用畸高,那要么是营销效率低下,要么就是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北芯生命这高得离谱的销售费用,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存在什么猫腻?

募投项目悬疑:圈地运动还是产能过剩?

北芯生命这次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二是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总共加起来,要花掉八个多亿!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相当于把三年亏损的钱,再翻个倍投进去。问题是,这些钱真的能花到实处吗?这些项目真的有那么大的前景吗?

土地证“难产”:募投项目的空中楼阁?

北芯生命计划在深圳市龙华区购置土地,建设总部基地。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直到招股书签署日,北芯生命还没有拿到这块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芯生命现在连地都没拿到,就开始规划盖楼了!这简直就是在空中楼阁上画蓝图。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北芯生命已经和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重点产业项目遴选方案的公示。但这些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拿到土地证,一切都存在变数。万一土地出让流程出现问题,或者政府政策发生变化,北芯生命的募投项目,岂不是要泡汤?

土地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没有土地,一切都是空谈。北芯生命在土地证“难产”的情况下,就急着募资扩产,这真的靠谱吗?

产能利用率之谜:现有产能都用不满,为何还要大肆扩张?

更让人觉得疑惑的是,北芯生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似乎并不高。报告期内,北芯生命的FFR系统产能利用率,一直在60%多徘徊。IVUS系统的产能利用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也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既然现有的产能都用不满,为什么还要花巨资扩建产能?这难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当然,北芯生命说了,扩建产能是为了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但问题是,未来的市场需求真的有那么大吗?北芯生命的产品,真的有那么强的竞争力吗?如果扩建后的产能过剩,那这些钱岂不是要打水漂?

一个理性的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谨慎地制定扩产计划。盲目扩张,只会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经营风险。北芯生命在产能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就大肆扩建产能,这真的合理吗?

存款利息超千万:是创新企业还是理财公司?

更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是,北芯生命的投资收益中,定期存款收益竟然高达一千多万元!这让人不禁要问,北芯生命到底是创新企业,还是理财公司?一个真正专注于研发和创新的企业,应该把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而不是用来购买大额存单。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北芯生命一方面拿着募集来的资金去理财,另一方面又哭穷说自己资金不足,需要补充流动资金。这简直就是“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企业的资金,应该用来支持主营业务的发展,而不是用来赚取利息。北芯生命拿着募集来的资金去理财,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吗?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是创新沃土还是“垃圾收容站”?

北芯生命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质疑。这项标准,本意是给那些尚未盈利但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速发展。但现实是,一些企业利用这项标准,蒙混过关,最终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破坏了科创板的声誉。

谁在为亏损企业买单?

科创板的投资者,大多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投资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期待获得更高的回报。但问题是,如果这些企业长期亏损,甚至存在财务造假等问题,那投资者的利益,谁来保障?

科创板的设立,是为了支持科技创新,而不是为了给亏损企业“输血”。如果让那些没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长期占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那只会挤压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的发展空间。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

监管底线在哪里?

科创板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更加透明。对于那些存在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的企业,应该坚决予以处罚,甚至取消其上市资格。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科创板的监管,不能只看企业是否符合上市标准,更要看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否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如果只看表面,不看实质,那只会让那些“伪科技”企业蒙混过关。

投资者如何自保?

科创板的投资,风险较高。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业务模式、竞争优势等,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听信所谓的“专家”推荐。

科创板的信息披露,相对透明。投资者可以通过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等公开渠道,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如果发现公司存在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应该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