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上市:區塊鏈普通股創新或炒作?

Figma 上市疑雲:區塊鏈普通股是噱頭還是未來?

硅谷新貴的華麗登場:Figma 的 IPO 大戲

7 月 31 日,對於設計界來說,這一天絕對值得記上一筆。Figma,這家徹底顛覆傳統設計流程的硅谷巨頭,終於要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了!這可不是什麼小打小鬧,背後站著的是摩根士丹利、高盛、艾倫公司、摩根大通這些華爾街一線投行,陣仗之大,簡直是把「萬眾矚目」四個字直接刻在了招股書上。說它是 2025 年度最受關注的科技股 IPO 之一,一點也不誇張。畢竟,在當今這個「協作」為王的時代,Figma 早已成為設計師們離不開的生產力工具,它的成功,也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的崛起。

區塊鏈普通股:一場金融創新還是概念炒作?

然而,就在大家熱烈討論 Figma 的估值、增長曲線時,一份招股書卻意外地引爆了一個更具爭議性的話題:Figma 竟然被授權發行「區塊鏈普通股(Blockchain Common Stock)」!這句話背後的含義,簡直讓人腦洞大開。放眼全球,敢這麼玩的公司,Figma 絕對是頭一家。這究竟是 Figma 在資本結構上的一次大膽創新,還是僅僅為了吸引眼球的概念炒作?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去一點。早在這次 IPO 之前,Figma 就已經將 BTC ETF 納入資產負債表,這足以證明他們對加密世界的關注並非一時興起。更重要的是,Figma 的創始人 Dylan Field,本身就是一位對 Crypto 領域動向極為敏感的 Web 2 創業者。因此,這次發行「區塊鏈普通股」,很可能並非一次機會主義的嘗試,而是 Figma 對 Crypto 技術長期價值的肯定和押注。他們或許在思考: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融入到公司的資本結構和治理模式中,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去中心化的商業環境。

當然,也有人質疑這不過是 Figma 在上市前夕玩的一手「創新牌」,目的是為了提高估值,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畢竟,區塊鏈技術現在還處於發展初期,其應用前景和潛在風險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 Figma 的「區塊鏈普通股」沒有實質性的應用場景,最終很可能淪為一個空洞的概念。但無論如何,Figma 的這一舉動,無疑為科技股 IPO 帶來了一絲不一樣的味道,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區塊鏈技術,究竟會如何改變未來的商業世界?

不走尋常路的創始人:迪倫·菲爾德的非典型硅谷之路

當演員的創始人:舞台上的協作啟蒙

在硅谷這個充滿傳奇的舞台上,我們見過太多「英雄出少年」的故事:輟學創業、車庫逆襲、一夜暴富……似乎每一個成功的創始人都必須擁有一張棱角分明、充滿野心的臉,時刻準備著對著鏡頭說出那句經典的台詞:「我們正在改變世界!」然而,Figma 的創始人 Dylan Field,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異類」。

第一眼看到他,你很難把他和「百億美元公司 CEO」聯繫起來。身材微胖,穿衣隨意,頂著一頭蓬鬆的捲髮,更像是《生活大爆炸》裡那個有點呆萌的 Leonard。他身上沒有那種典型的硅谷精英的氣質,反而多了一份鄰家男孩的親切感。但你絕對想不到,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年輕人,卻是一位深藏不露的「老戲骨」。

你沒聽錯,Dylan Field 在創辦 Figma 之前,竟然還當過演員!他五歲那年就站上了舞台,在加州一個小劇團裡跑龍套。那時候的舞台簡陋至極,燈光昏暗,佈景隨時可能掉下來。他並不是因為長得帥才被選中,而是因為他「能安靜地坐著,還認識字」。

此後幾年,他斷斷續續地接了一些演出,甚至還在灣區和洛杉磯都擁有了自己的經紀人,為 eToys 和 Windows XP 拍過廣告。雖然這段「演藝生涯」來得早,走得也早,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人生。別的小孩把舞台當成通往明星夢的起點,而 Dylan 記住的,卻是排練間歇時,所有演員如何心照不宣地換位、走位、接台詞。他說,那是他第一次體會到「協作的力量」:不是靠一個人表演得多好,而是大家能否在同一個空間裡,踩在同一個節奏點上,完美地完成一場演出。這種對「協作」的深刻理解,也為他日後創辦 Figma 埋下了伏筆。

從布朗大學到硅谷:追尋協作的真諦

高中時期,Dylan 開始接觸編程,用 Dreamweaver 幫朋友做網頁。但他並不是那種十幾歲就做出爆款 App 的少年天才,也沒有寫過任何關於「三天速成 App」的博客。後來,他進入了布朗大學,並且一度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他參加了一些政治學課程,考慮過從事法律相關的職業,甚至還想重返演藝圈。可以說,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十字路口,他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並擅長的事情。

Thiel Fellowship 的另類選擇:堅守瀏覽器的價值

大三那年,他遇到了 Evan Wallace,也就是 Figma 的另一位創始人。Wallace 是一位 WebGL 極客,他做出了一個名為「Water」的瀏覽器渲染 demo,水波蕩漾,流暢自然,被 WIRED 雜誌譽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 WebGL demo 之一」。Dylan 被這個 demo 徹底震撼了。但吸引他的並不是精美的畫面,而是背後的邏輯:如果在瀏覽器中可以無縫渲染圖形,是不是也可以在瀏覽器中進行設計?是不是也可以實現實時協作?他腦海中浮現的,是當年排練戲劇時的那種感覺——你走一步,我應一拍。設計是否也可以像表演一樣,不需要傳輸文件、比對版本,而是在同一個頁面裡,幾個光標彼此呼應,像排練和演出一樣流動起來?

2012 年,Dylan 拿到了 Peter Thiel 創立的「Thiel Fellowship 獎學金」,成為當年 20 位「被允許輟學的年輕人」之一。他帶著 10 萬美元獎金,在硅谷租了一間工作室,準備開始創業。但當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無人機路況監控、圖形編輯、動畫生成……他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向,但都以失敗告終。但他並沒有氣餒,而是把這些失敗當成學習的機會,不斷地試錯、迭代。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瀏覽器 + 協作」模式的探索。他堅信,瀏覽器這個平台,一定能夠承載更複雜的協作行為。

Figma 的產品哲學:協作至上的設計烏托邦

顛覆傳統:瀏覽器上的設計革命

在一個鼓勵高舉高打、押注敘事的時代,為什么偏偏是 Dylan Field 帶著 Figma,成了那個留到最後的人?答案或許就藏在 Figma 的產品哲學之中。Figma 並不僅僅是一款設計工具,它更是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一種對傳統設計流程的徹底顛覆。過去,設計師們不得不依賴笨重的桌面應用程序,通過繁瑣的文件傳輸和版本比對來進行協作。這種方式效率低下,容易出錯,而且極大地限制了設計的創造力。而 Figma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它將設計工作搬到了瀏覽器上,讓設計師們可以在同一個頁面裡實時協作,就像共同編輯一份 Google Doc 一樣。這種基於雲端的協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讓全球各地的設計師都可以參與到同一個項目中來。Figma 真正實現了設計的民主化,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設計的過程中,共同創造美好的事物。

協作的底層邏輯:像排練一樣設計

Figma 的核心理念是「協作至上」。Dylan Field 將他在童年時期排練戲劇時所體驗到的協作精神,融入到了 Figma 的產品設計之中。他認為,設計不應該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一個團隊共同創造的過程。就像一場精彩的演出,需要所有演員的默契配合,設計也需要設計師們在同一個空間裡,踩在同一個節奏點上,共同完成。

因此,Figma 強調實時協作、版本控制、評論反饋等功能,讓設計師們可以隨時了解項目的進展情況,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它還提供了豐富的協作工具,如共享組件庫、設計系統等,讓團隊成員可以更加高效地協作,保證設計的一致性和可維護性。在 Figma 的世界裡,設計不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群人的狂歡。

沒有爆款公式:Figma 的長期主義之路

在一個人人都追求快速增長、爆款公式的時代,Figma 卻選擇了一條長期主義的道路。它沒有像其他公司一樣,急於推出各種新功能,而是始終專注於提升用戶的協作體驗。它不斷地優化產品的性能,改進用戶界面,增加新的協作工具,讓設計師們可以更加輕鬆、高效地完成工作。Figma 深知,只有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才能贏得用戶的信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Figma 的成功,並非偶然。它得益於 Dylan Field 對協作的深刻理解,得益於 Figma 團隊對產品的精益求精,更得益於 Figma 的長期主義戰略。在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Figma 用它的行動證明: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走得更遠。

系統主義者的殊途同歸:菲爾德與布特林的數字世界觀

Vitalik 的鏈上世界:重構協議的野心

還有一個有趣的巧合,在 Dylan 拿到 Thiel Fellowship 的兩年後,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也拿到了 Thiel Fellowship。這兩位年輕的系統主義者,在同一個時代,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試圖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構建數字世界。Vitalik 去了鏈上,致力于重新設計底層協議,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無需信任的金融體系和應用平台。他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打破傳統中心化機構的壟斷,讓權力回歸用戶。

Dylan 的瀏覽器願景:重新定義協作

而 Dylan 則選擇留在瀏覽器裡,专注于重新定義協作。他希望通過 Figma,打破傳統設計工具的壁壘,讓設計師們可以更加自由、高效地協作,共同創造美好的產品。他相信,瀏覽器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可以連接世界各地的人們,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創意的碰撞。他希望 Figma 能夠成為一個連接設計師的橋梁,讓他們可以更好地協作,共同推動設計行業的發展。

我們如何一起工作:一個永恆的命題

Vitalik 和 Dylan,一個在鏈上構建信任的基礎設施,一個在瀏覽器裡構建協作的平台。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回答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如何一起工作?這個問題不僅僅關系到技術,更關系到社會、文化和人性。無論是構建去中心化的金融體系,還是打造協作的設計工具,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可以更好地協作,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他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方向,但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公平、高效的數字世界。他們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共同構成了數字時代的協作圖景。

被低估的價值:Figma 的護城河與未來挑戰

協作的網絡效應:Figma 的內生增長動力

Figma 的成功並非沒有隱憂。在這個巨頭林立的市場,它面臨著來自 Adobe、Sketch 等老牌設計軟件的激烈競爭。那麼,Figma 憑什麼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並最終走上 IPO 的舞台?答案就在於它所建立的強大護城河——協作的網絡效應。隨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使用 Figma,它的價值也隨之增長。因為每增加一個用戶,就意味著更多的協作機會、更多的知識共享和更多的創意碰撞。這種網絡效應使得 Figma 的用戶粘性極高,一旦用戶習慣了在 Figma 上進行協作,就很難再回到傳統的設計軟件。

此外,Figma 還通過不斷地拓展產品的功能,打造一個完整的設計生態系統,進一步鞏固它的護城河。它不僅僅是一款 UI 設計工具,還提供了原型設計、用戶測試、設計規範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覆蓋了產品設計的整個流程。這種一站式的解決方案,使得 Figma 成為了設計團隊不可或缺的工具。

設計民主化:Figma 對行業的深遠影響

Figma 的出現,不僅僅改變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設計的民主化。過去,設計被認為是一項專業技能,只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設計師才能勝任。而 Figma 的易用性和協作性,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設計的過程中來,無論是開發者、產品經理還是市場營銷人員,都可以通過 Figma 參與到設計的討論和反饋中。這種設計的民主化,不僅提高了設計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跨部門的協作,讓產品設計更加符合用戶的需求。

大象也能跳舞:Figma 如何應對巨頭競爭?

當然,Figma 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Adobe 作為設計軟件領域的巨頭,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豐富的產品線。它完全有能力推出類似 Figma 的產品,與之展開競爭。事實上,Adobe 已經推出了 Adobe XD,並不斷地加強其協作功能。面對巨頭的競爭,Figma 如何保持自己的優勢,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Figma 需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提升用戶體驗,不斷地拓展產品的功能,才能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Figma 需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堅持協作至上的理念,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建立更強大的護城河。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只有那些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公司,才能夠走得更遠。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