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載過去了,硝煙早已散盡,但抗日戰爭這段歷史,卻如同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近年來,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影視創作領域湧現出一股以光影銘記歷史的熱潮。特別是微短劇這種新興的文藝形式,以其短小精悍、傳播迅速的特點,為抗戰題材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然而,在這股熱潮之下,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
流量至上?抗戰微短劇的變味狂想
不得不承認,在商業邏輯的驅動下,一些微短劇創作者似乎迷失了方向。他們不再以嚴肅的態度去審視那段沉重的歷史,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可以任意消費、解構的「流量密碼」。於是,我們看到了諸如「手撕鬼子」、「以一敵百」等荒誕情節,充斥著屏幕。這些劇情不僅嚴重脫離了歷史真實,更是對英勇抗戰的先烈們的極大不尊重。我實在無法理解,究竟是怎樣的腦迴路,才能夠編造出如此雷人的情節?难道编剧们觉得观众都是傻子吗?
娛樂至死?褻瀆歷史的危險遊戲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對抗戰題材的過度娛樂化,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歷史認知。當年輕人習慣了將抗戰歷史視為一種娛樂消費品,他們還會對那段歷史抱有應有的敬畏之心嗎?當他們被那些「超人」般的英雄形象所迷惑,他們還能真正理解抗戰的艱辛與犧牲嗎?我很擔心,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我們將會失去對歷史的正確記憶,甚至會讓歷史淪為一種被扭曲、被消費的工具。這種為了追求一時的流量,而不惜褻瀆歷史的行為,簡直就是一種文化自殺。
廣電總局亮劍: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值得肯定的是,國家廣電總局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及時發布了相關的管理提示,明確要求杜絕極端「反智」、「雷人」的劇情,摒棄缺乏歷史邏輯的創作模式。這無疑是對那些肆意歪曲歷史的微短劇創作者敲響了一記警鐘。但問題是,僅僅依靠監管就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嗎?恐怕未必。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提升整個行業的歷史素養和文化自覺,讓創作者們真正認識到,歷史不是一個可以隨意塗抹的畫板,而是一面需要我們永遠敬畏的鏡子。
真實的力量: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法則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微短劇的發展前景感到悲觀。畢竟,市場的選擇永遠是趨向於優質內容的。近期暑期檔電影《南京照相館》的成功,就充分證明了,只有真正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作品,才能夠贏得觀眾的口碑和市場的認可。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以真實為基礎,以敬畏之心去創作,就一定能夠打造出更多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歷史價值的優秀作品。讓那些粗製濫造、歪曲歷史的劣質內容,在市場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科技與人文:冰冷的技術,如何賦予歷史溫度?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有更多的手段可以去講述抗戰故事,例如AI技術。但問題是,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它既可以被用於還原歷史的真相,也可以被用於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這些技術。正如AI短片《你的樣子》通過面部重建與動態渲染技術,讓10余位抗日英烈跨越時空與當代人「重逢」,這種技術創新,才能真正為內容服務,煥發出其應有的價值。否則,再先進的技術,也只會成為製造「抗戰神劇」的工具。
深掘精神富礦:重塑民族記憶的時代責任
抗戰題材是一座蘊藏著豐富精神價值的富礦。在那段烽火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發人深省的歷史事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以敬畏之心,去深挖這些精神富礦,以創新的表達方式,將這些英雄事蹟和歷史教訓傳遞給當代人,讓氣壯山河的民族記憶在新時代煥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不僅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更是我們對80年前那段烽火歲月的莊嚴致敬。
八十年前的槍林彈雨,如今化作熒幕上的光影交錯。微短劇以其短平快的特性,迅速佔領了人們的碎片時間。然而,當抗戰題材與微短劇相遇,卻產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化學反應。
微短劇的抗戰新貌:創新還是胡鬧?
在這個「眼球經濟」的時代,流量似乎成了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一些微短劇創作者為了博取眼球,不惜劍走偏鋒,將嚴肅的抗戰歷史,改編成了一出出鬧劇。這種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刺激,而罔顧歷史真實的行為,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當「手撕鬼子」遇上短視頻:一場流量的狂歡?
「手撕鬼子」這種情節,簡直就是對觀眾智商的侮辱。難道在這些編劇的眼中,抗戰就是一場個人英雄主義的表演?難道他們認為,憑藉一己之力,就能夠戰勝強大的侵略者?這種將歷史簡化為口號式的宣傳,不僅是對歷史的歪曲,更是對先烈們的犧牲的褻瀆。我實在無法理解,這種毫無邏輯、毫無底線的創作,究竟有什麼意義?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一些人病態的娛樂心理嗎?這種流量至上的創作理念,簡直就是一種文化毒瘤。
抗戰神劇:娛樂至死的歷史虛無主義
「抗戰神劇」的出現,並非偶然。它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在一些人看來,歷史只不過是一個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任意的塗抹和篡改。這種對歷史的輕蔑態度,是極其危險的。它會導致人們對歷史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會讓他們失去對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認為,我們必須堅決抵制這種歷史虛無主義,守護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
監管之手:為微短劇創作劃清紅線
面對亂象叢生的微短劇市場,監管之手的介入,是及時且必要的。廣電總局的相關管理提示,為微短劇的創作劃清了紅線,明確了底線。這無疑是對那些企圖通過歪曲歷史來博取流量的創作者,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警告。但問題是,監管只能起到規範作用,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真正提升微短劇的創作水平,還需要依靠創作者自身的覺醒和努力。只有當他們真正認識到歷史的價值,才能夠創作出真正優秀的作品。
喧囂過後,留下的往往是沉澱與反思。當我們審視那些充斥著荒誕情節的抗戰微短劇時,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樣的歷史題材作品,才能真正觸動人心,引發共鳴?或許,近期暑期檔電影《南京照相館》的成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真實的重量:從《南京照相館》看歷史題材的正確打開方式
《南京照相館》之所以能夠在口碑和熱度上雙豐收,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對歷史的忠實呈現。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過度渲染,而是以一種平實的視角,講述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與命運。這種真實的力量,遠遠勝過任何技巧性的表達。我認為,這才是歷史題材作品應該有的樣子:尊重歷史,還原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技術賦能歷史:AI 如何讓英烈「復活」?
除了傳統的影視作品,一些新興的技術手段,也為我們呈現歷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AI技術。通過面部重建和動態渲染,我們可以讓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英烈們,在屏幕上「復活」,與我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也能夠激發我們對英烈們的敬仰之情。但需要強調的是,技術始終只是一種工具,其價值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只有當技術真正服務於內容,服務於歷史,才能夠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否則,再炫酷的技術,也只會淪為一種華而不實的噱頭。
深耕抗戰富礦:紀念,不只是懷舊
抗戰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礦。在這座富礦中,蘊藏著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也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我們紀念抗戰勝利,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逝去的歲月,更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能夠看到更多優秀的抗戰題材作品,它們能夠真正觸動我們的靈魂,激勵我們前進,讓我們永遠銘記那段不屈不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