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普會上的驚雷:2025藥界「快蛻變」?別逗了,根本是場生存遊戲!
各位看官,您沒看錯,財聯社又來「藥」您好看了!每年一度的西普會,號稱是中國健康產業的生態大會,聽起來是不是高大上?但說穿了,就是一堆藥界大佬聚在一起,討論如何在政策緊縮、市場萎靡的環境下,繼續苟延殘喘的故事。今年的主題更絕,叫什麼「快蛻變 穿越新週期」,聽得我差點沒把隔夜飯吐出來。蛻變?蛻哪裡?新週期?我看是新墳場吧!
新冠退燒後的幻滅:誰說健康產業永遠向上?
新冠疫情這幾年,的確讓不少藥廠賺得盆滿缽滿,但現在疫情退燒了,潮水也跟著退了,這才知道,原來很多人根本是在裸泳!以前那種躺著也能賺錢的好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了。你說健康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那也得看你賣的是不是真能救命的藥,還是只是安慰劑而已。
大佬們的博鳌密會:新引擎在哪?還是根本沒引擎?
這次西普會在海南博鳌召開,聽起來是不是很有度假的fu?但各位大佬的心情,恐怕比參加葬禮還要沉重。什麼中康科技董事長吳瀚、華潤三九董事長邱華偉、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個個都是業界響噹噹的人物。但再響的人物,面對市場寒冬,也只能一起抱團取暖,尋找那根本不存在的「新引擎」。
數據赤裸告白:別再吹噓成長了,現實是斷崖式下跌!
中康科技董事長吳瀚,這次可謂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直接甩出一組數據,說今年上半年,藥品終端市場數據依然不盡理想,預計全年市場將下降2.9%,其中醫院和藥店同比分別下降5.7%和0.4%,基層醫療增速下滑到4.3%。電商增速也從兩位數下滑到5.8%。各位看官,這可不是什麼小感冒,這是直接進了ICU啊!
醫保的緊箍咒:價值導向?說穿了就是砍價!
吳瀚還說,現在的環境,倒逼產業從被動增長轉向主動進化。但說穿了,所謂的「主動進化」,就是要藥廠們主動降價,主動適應醫保的「價值導向」政策。什麼是「價值導向」?說白了,就是醫保基金沒錢了,要開始砍價了!以前那種靠關係、靠回扣、靠灰色收入的日子,已經徹底結束了。
五大變數?還是五大賭注?
吳瀚還把未來十年重塑產業格局的關鍵變數,歸結為五大力量: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醫改、銀髮經濟和國際化。聽起來是不是很振奮人心?但仔細想想,這五大力量,哪一個是藥廠可以完全掌控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這些都是燒錢的無底洞!醫改?那是政府說了算!銀髮經濟?老年人的錢可不好賺!國際化?先過了FDA再說吧!所以說,這五大變數,其實是五大賭注,賭贏了,或許還能苟延殘喘,賭輸了,那就只能等死了。
政策大刀砍向灰色地帶:醫改是救星還是催命符?
各位藥界的朋友們,別再抱著過去那套「潛規則」不放了!現在政府的醫改大刀,可是毫不留情地砍下來了。什麼回扣、什麼灰色地帶,通通都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但問題來了,這醫改到底是來拯救藥界,還是來加速藥界滅亡的?這恐怕是個比莎士比亞的「生存還是毀滅」更難解的問題。
吳明教授的真心話:醫改不是為了你好,是為了省錢!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吳明教授,這次可算是說了句大實話。他說,現在的「醫改」旨在促使公立醫院從「做大收入」向「控制不合理成本」轉變,以解決醫療資源錯配和過度醫療問題。說穿了,醫改不是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也不是為了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而是為了幫政府省錢!各位藥廠老闆,你們聽懂了嗎?政府沒錢了,要從你們身上榨出油來了!
「三明模式」的陽謀:不接受?那就等死吧!
什麼是「三明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代表的醫改模式,核心思想就是「騰籠換鳥」,通過壓縮流通環節的虛高價格,將節約的醫保資金用於支付高價值的創新產品和醫療服務。聽起來好像很美好?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一種「陽謀」!政府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如果你不接受三明模式,不主動降價,那就等著被淘汰吧!
李俊國的警告:別再做白日夢了,擁抱三明模式才是王道!
中康科技副總裁李俊國也跳出來警告大家,別再做白日夢了!他說,「三明模式」已經從點狀試點走向全面推廣,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改革路徑。各位藥廠老闆,別再幻想政府會手下留情了!現在的情況是,你不主動擁抱三明模式,就會被時代的車輪輾成碎片!
AI的迷幻藥:是科技突破還是資本炒作?
各位,別被那些AI藥物研發的新聞給沖昏頭了!什麼AI能加速新藥開發、降低成本,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這就像是給傳統藥廠打了一劑「迷幻藥」,讓大家覺得只要擁抱AI,就能起死回生。但真相是什麼?真相是,AI在藥物研發領域,還只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距離真正能獨當一面,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AI藥物研發?別傻了,只是加速燒錢而已!
那些鼓吹AI藥物研發的人,總是會說,AI能大幅縮短研發週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成功率。但各位有沒有想過,AI真的能理解複雜的生物機制嗎?AI真的能預測藥物在人體內的反應嗎?說穿了,AI現在能做的,只是在海量的數據中,尋找一些統計上的關聯性而已。至於這些關聯性是不是真的有意義,那還得靠科學家們用血淚去驗證!所以,別再相信那些「AI能讓新藥研發變得更容易」的鬼話了!AI能做的,只是加速燒錢而已!而且是燒更多的錢!
吳瀚的AI狂想:藥物發現效率提升百倍?我怎麼聽著像科幻小說?
中康科技的吳瀚,這次更是語出驚人,說AI技術正驅動三大方式的轉變,一是AI藥物研發平台,突破創新藥物研發,高成本、長週期、低成功率的困境,將研發週期從15年壓縮至1.5年到3年,成本降至傳統的1%。二是AI診斷精準化和優質醫療資源的普及。三是健康管理的實時化全視化和全週期閉環。藥物發現效率提升百倍?成本降至傳統的1%?吳總,您是不是科幻小說看多了?這種話也敢在公開場合說?我只能說,佩服佩服!
銀髮經濟的糖衣炮彈:誰說老年人好騙?
各位藥廠老闆、藥店經營者,別再把「銀髮經濟」當成救命稻草了!什麼「老年人的錢最好賺」、「銀髮市場是最後的藍海」,這些話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現在的老年人,可不是以前那些信息閉塞、容易被忽悠的阿公阿嬤了。他們精明得很,知道什麼東西該買,什麼東西是騙人的!想從他們口袋裡掏錢,可沒那麼容易!
萬億市場?還是萬坑深淵?
沒錯,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銀髮市場的規模預計突破10萬億,未來十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5%,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但各位有沒有想過,這10萬億的市場,有多少是真正能落到你們口袋裡的?又有多少是被各種保健品、養生課程、旅遊產品給瓜分了?而且,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和年輕人完全不同,他們更注重性價比,更相信口碑,更不容易被廣告宣傳所打動。所以,別再盲目樂觀了,銀髮市場很可能是一個「萬坑深淵」,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爬都爬不出來!
藥店轉型?別鬧了,先活下去再說!
現在很多專家都在鼓吹藥店轉型,說藥店要從單純的賣藥場所,變成「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要提供各種健康諮詢、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服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各位藥店老闆,你們真的有這個能力嗎?你們的藥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嗎?你們的服務能比得過醫院的醫生嗎?更重要的是,你們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撐這種轉型嗎?別鬧了,現在藥店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轉型的事情,還是等有錢再說吧!
吳瀚的「銀髮經濟」藍圖:藥店是健康數據管理者?醒醒吧!
中康科技的吳瀚,這次又提出了他的「銀髮經濟」藍圖,說未來藥店應該是健康數據的管理者,醫療資源整合者,銀髮健康消費的引領者。吳總,我真的懷疑你是不是對藥店行業有什麼誤解?現在的藥店,連基本的藥品銷售都快做不下去了,你還指望他們成為健康數據管理者?成為醫療資源整合者?成為銀髮健康消費的引領者?醒醒吧!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企業「快蛻變」?不如說是「快逃命」!
各位藥界老闆們,西普會上那些「企業要快蛻變」的口號,聽聽就好,千萬別太當真!什麼「角色進化」、「主動定義」,說穿了,都是在教大家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如何在政策夾縫中找機會。但說白了,這哪裡是什麼「蛻變」,根本就是「逃命」!
邱華偉的「角色進化」論:主動定義?說白了就是抱緊政策大腿!
華潤三九的邱華偉,這次提出了所謂的「角色進化」論,說企業要從「被動適應者」進化為「主動定義者」。聽起來很厲害,但仔細想想,什麼是「主動定義」?說白了,就是要藥廠們主動去迎合政策,主動去參與政策制定,主動去抱緊政策的大腿!如果你不這麼做,那就只能等著被政策淘汰!
「三角支柱」?聽起來很厲害,其實還是老一套!
邱華偉還提出了所謂的「三角支柱」,說企業必須構建「規則重塑、生態融合、組織覺醒」的「三角支柱」來穿越週期。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但仔細分析一下,所謂的「規則重塑」,就是要企業主動去適應政策變化;所謂的「生態融合」,就是要企業去和其他企業抱團取暖;所謂的「組織覺醒」,就是要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效率。說穿了,這「三角支柱」還是老一套,沒什麼新意!
阮鴻獻的零售「破局」:藥店要變身社區生活站?想太多!
一心堂的阮鴻獻,則將目光聚焦於零售終端的「破局」。他說,藥店要打破孤島,鏈接醫院、保險、科技企業,構建「防、診、療、護」的閉環。他認為,藥店應該從單純的交易場所升級為社區生活站,成為「醫療資源的調度者」。阮總,您的想法很好,但現實很殘酷!現在的藥店,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您還指望他們變身社區生活站?成為醫療資源的調度者?想太多了吧!
創新藥出海大躍進?別高興太早,只是賣苦力而已!
各位藥界同仁,看到最近創新藥出海的新聞,別太興奮!什麼「中國創新藥價值兌現」、「出海交易額突破新高」,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說穿了,我們現在做的,只是在替歐美藥廠打工,賣苦力而已!真正能賺大錢的,還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那些老牌藥廠!
俞德超的「新層次進化」:向全球規則制定者進化?先過了FDA再說吧!
信達生物的俞德超,這次提出了所謂的「新層次進化」,說中國創新藥要向科學深水區進化,向價值醫療進化,向全球規則制定者進化。俞總,您的目標很遠大,但現實很骨感!什麼向全球規則制定者進化?我們先過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關再說吧!如果我們的創新藥,連美國市場都進不去,還談什麼全球規則制定者?
450億美元?都是授權費,真正賺錢的還在後面!
沒錯,2025年前五個月,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額已突破450億美元,幾乎追平2024年全年成績,聽起來很驚人。但各位有沒有仔細分析過,這450億美元都是什麼?大部分都是授權費!也就是說,我們只是把創新藥的研發成果,以較低的價格授權給歐美藥廠,讓他們去進行後續的臨床試驗和市場推廣。而真正能賺大錢的,是後面的銷售分成!但問題是,我們的創新藥,有多少能真正成功上市,並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
政策保駕護航?羊毛出在羊身上!
現在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創新藥的發展,比如《支持創新藥高品質發展的若干舉措》、建立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等等。聽起來很美好,但各位有沒有想過,這些政策的錢從哪裡來?還不是從醫保基金裡來!也就是說,政府是在用老百姓的錢,來支持創新藥的發展。而最終,這些創新藥的價格,還是要轉嫁到老百姓身上!所以說,所謂的「政策保駕護航」,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吳瀚的豪言壯語:中國將成創新藥策源地?吹牛不打草稿!
中康科技的吳瀚,這次又放出了豪言壯語,說中國將完成從製藥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躍遷,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有希望成為比肩美國的創新藥策源地。吳總,我真的不知道您是哪來的自信?現在的中國藥廠,大部分還是在做仿製藥,真正有原創性的創新藥,寥寥無幾!而且,我們的基礎研究水平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說,什麼中國將成創新藥策源地?這根本就是吹牛不打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