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R5 價格持續攀升:是炒作還是產業復甦的訊號?
DDR5、DDR4 價差縮小:誰在背後搞鬼?
話說這DDR5的價格,最近簡直跟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讓人摸不著頭腦。本來想說DDR5出來了,DDR4應該要跳樓大拍賣了吧?結果咧?DDR4老神在在,價格居高不下,甚至還傳出缺貨的消息。更有趣的是,DDR5跟DDR4的價差,竟然他奶奶的越來越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跟你說,這背後肯定有人在搞鬼!你想想,DDR5是新技術,照理說成本應該比較高,價格比較貴才對。但現在DDR4不降反升,DDR5又漲不上去,這不就是人為操控嗎?誰有這麼大的能耐?當然是那些記憶體大廠啦!他們可能覺得DDR5還沒到全面普及的時候,所以故意控制產量,讓DDR4繼續撐場面。反正消費者又不是白痴,價差太小,誰要買你貴森森的DDR5?
甬興證券的預言:DDR4 缺貨是真,漲價是必然?
甬興證券這家公司,也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竟然敢大膽預言DDR4缺貨嚴重,價格還要繼續漲。我跟你說,這種分析報告看看就好,千萬別當真。券商的話,聽聽就好,要是他們說的準,早就發大財了,還輪得到我們這些小老百姓?
不過,說實話,DDR4缺貨這件事,倒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畢竟DDR5都出來這麼久了,很多廠商都把產能轉移到DDR5上面了,DDR4的產量自然會減少。再加上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說什麼天災人禍的,導致DDR4的供應鏈受到影響,缺貨漲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漲價歸漲價,漲太多就不合理了。DDR4畢竟是老技術了,成本應該很低才對。如果廠商趁機哄抬價格,那就是趁火打劫,吃相太難看了!
供應鏈探底回升?別傻了,AI 需求才是真金白銀!
什麼供應鏈探底回升?這種說法根本就是老生常談!每次記憶體價格下跌,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供應鏈要回升了,結果咧?還不是繼續跌?真正能讓記憶體產業起死回生的,只有AI需求啦!
你想想,現在AI有多火?不管是ChatGPT還是什麼鬼東西,都需要大量的記憶體來運算。而且AI對記憶體的要求還很高,不僅容量要大,速度也要快。DDR5這種新技術,正好可以滿足AI的需求。所以,只要AI的需求持續增長,DDR5的價格就有機會水漲船高,帶動整個記憶體產業走出低谷。
當然啦,AI需求也不是萬靈丹。如果AI的發展速度放緩,或者出現了什麼新的替代技術,記憶體產業還是有可能被打回原形。所以,投資記憶體產業,還是要小心謹慎,別被那些分析師唬得團團轉。
協創數據、盈方微:誰能搭上這波記憶體順風車?
協創數據跟盈方微這兩家公司,我聽都沒聽過。不過,既然新聞稿裡面提到了他們,那應該也是跟記憶體產業有點關係的吧。協創數據好像是做固態硬碟(SSD)的,盈方微則是做電子元件分銷的。他們能不能搭上這波記憶體順風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股票市場裡面,什麼妖魔鬼怪都有可能出現。說不定這兩家公司,突然就因為什麼利多消息,股價一飛沖天了呢!
但是,投資股票還是要看基本面。如果這兩家公司的產品沒有競爭力,或者經營狀況不好,就算股價短期內上漲,遲早還是會被打回原形。所以,投資股票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別聽信那些內線消息,更不要盲目跟風。不然,到時候血本無歸,可別怪我沒提醒你!
低空經濟:是下一個風口,還是政府的 очередной (俄語:下一個)五年計劃?
各地政府搶灘低空經濟:畫大餅誰不會?
最近啊,打開新聞,鋪天蓋地都是什麼「低空經濟」的消息。哪個省、哪個市,又宣布了什麼低空經濟發展規劃,聽得我耳朵都長繭了。說實話,這種東西,我見多了。還不是跟以前的什麼「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一樣,政府先喊個口號,然後大家一窩蜂地衝上去,結果呢?最後真正賺到錢的,還不是只有那些關係戶?
每個地方政府都想在低空經濟這塊大餅上咬一口,但問題是,這塊餅真的有那麼大嗎?空域資源就那麼多,技術也還不成熟,應用場景也還在摸索階段,大家都擠在一起,最後只會變成一場混戰。搞不好,到時候連無人機都飛不起來,就被打下來了。
羅軍的豪言壯語:從政策規劃到產業實景,真的可行?
這個叫羅軍的,是什麼「未來低空經濟創新中心理事長」,聽起來就很像是什麼官方機構的頭銜。他說什麼「從政策規劃走向產業實景」,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呢?還不是要靠大量的資金投入、技術突破、以及市場驗證?這些東西,哪一樣是靠喊口號就能實現的?
我不是說低空經濟沒有前景,而是說,不要把低空經濟看得太過美好。它還是一個非常早期的產業,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貿然投入,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券商的樂觀報告:低空經濟的錢,真的那麼好賺?
券商的報告,看看就好。他們的目的,是讓你去買股票,而不是告訴你真相。什麼「政策持續出台與應用場景不斷增加,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這種話,誰都會說。問題是,這些「支撐」到底有多有力?能不能轉化為實際的營收和利潤?這才是關鍵。
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現在主要還是集中在物流、旅遊這些領域。但這些領域的市場規模,其實並不大。真正有潛力的應用場景,比如說載人飛行、城市空中交通,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所以,不要以為低空經濟的錢,真的那麼好賺。
孚能科技、國軒高科:誰能成為低空經濟的電池霸主?
孚能科技跟國軒高科,都是做電池的。他們想成為低空經濟的電池霸主,這很正常。畢竟,電動飛行器最重要的就是電池。但是,電池技術的競爭非常激烈。除了孚能科技跟國軒高科之外,還有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巨頭。他們憑什麼能夠脫穎而出?
孚能科技說他們的半固態電池已經獲得了美國客戶的訂單,國軒高科則說他們跟億航智能合作研發低空領域的產品。這些消息,聽起來都不錯。但是,訂單只是訂單,合作只是合作,能不能真正轉化為實際的營收和利潤,還有待觀察。所以,不要太早下結論,誰能成為低空經濟的電池霸主,現在還很難說。
海外儲能需求爆發:中國電芯企業的狂歡?
一芯難求?加價也排不上隊?這不是飢餓行銷,是什麼?
「一芯難求」、「加價也排不上隊」? 聽到這種話,我只想翻白眼。 這種情景,在各行各業都見怪不怪了, 說穿了, 還不是那些廠商慣用的伎倆 – 飢餓行銷? 先放出消息說產品供不應求, 讓大家搶破頭, 營造出一種「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的氛圍, 藉此抬高價格,大撈一筆。
當然, 海外儲能需求確實是在增長, 但有沒有到「一芯難求」的地步, 我是很懷疑的。 畢竟, 中國的電芯產能是世界第一, 只要廠商願意開足馬力生產, 根本不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所以, 我認為「一芯難求」的說法, 更多的是一種炒作, 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趕緊下單, 讓廠商可以趁機漲價。
中信證券的分析:海外儲能市場的投資價值,真的存在?
中信證券說什麼「海外儲能市場有望迎來需求放量」、「投資價值凸顯」, 這些話聽聽就好。 券商的報告, 永遠都是報喜不報憂, 永遠都是把前景說得一片光明, 讓你覺得現在不買就虧大了。
但事實上呢? 海外儲能市場的風險也很大。 各國的政策變化莫測, 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誰能保證現在投入資金, 以後一定能賺到錢? 所以, 不要輕易相信券商的分析, 要自己做好功課, 仔細評估風險, 再決定是否投資。
南都電源、孚能科技、錦浪科技:誰能在這場儲能盛宴中分一杯羹?
南都電源、孚能科技、錦浪科技, 這些都是在儲能領域有所佈局的公司。 他們能不能在這次海外儲能需求爆發的機會中分一杯羹,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商場如戰場, 競爭非常激烈。 想要脫穎而出, 除了要有過硬的技術、優質的產品之外, 還要有靈活的市場策略、強大的銷售能力。
南都電源的優勢是經驗豐富, 孚能科技的優勢是技術創新, 錦浪科技的優勢是海外市場的開拓。 但這些優勢, 並不能保證他們一定能成功。 畢竟, 競爭對手也在不斷進步, 市場也在不斷變化。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才能在儲能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宇樹科技要 IPO 了:人形機器人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四足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組件產品:宇樹科技的如意算盤?
宇樹科技這家公司,突然宣布要 IPO 了,還大方地公開了他們的產品銷售比例。四足機器人佔了65%,人形機器人佔了30%,組件產品佔了5%。這數字看起來很漂亮,但仔細想想,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四足機器人賣得好,這很正常。畢竟四足機器人技術比較成熟,應用場景也比較廣泛,不管是研究、教育還是消費,都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但人形機器人只佔了30%,而且還完全用於研究、教育和消費領域,這就讓人有點擔心了。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成本那麼高,如果不能在工業領域打開市場,光靠研究、教育和消費,恐怕很難撐起這麼大的盤子。
所以,宇樹科技的如意算盤,到底能不能實現,還很難說。他們能不能在 IPO 之後,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還是個未知數。
上海證券的研判: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可期?別逗了!
上海證券說什麼「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可期」,這種話聽聽就好。券商的話,永遠都是充滿了希望和憧憬,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需要克服的困難太多了。
首先是技術問題。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感知能力、智能程度,都還遠遠達不到人類的水平。其次是成本問題。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非常高昂,普通人根本買不起。最後是安全問題。人形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工作,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造成人身傷害。
所以,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要被那些美好的願景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現實的困難。
凌云光、億緯鋰能:誰能成為人形機器人的幕後推手?
凌云光是做動態捕捉系統的,億緯鋰能是做電池的。他們都想成為人形機器人的幕後推手,這很正常。畢竟,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離不開這些關鍵技術的支持。
凌云光的動態捕捉系統,可以幫助人形機器人更好地感知環境,提高運動控制的精度。億緯鋰能的電池,可以為人形機器人提供動力,延長工作時間。但這些技術,並不是只有他們才有。在動態捕捉和電池領域,還有很多其他的競爭者。
所以,凌云光和億緯鋰能,能不能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浪潮中脫穎而出,還取決於他們自身的努力。他們需要不斷創新,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腦機接口:是科技奇點,還是科學怪人的實驗?
AI 副駕的腦機接口:癱瘓人士的福音,還是科幻小說的素材?
美國科學家又搞出新玩意了,這次是「AI 副駕的腦機接口」。聽起來很酷炫,說是可以讓癱瘓人士更好地完成任務,效率提高近 4 倍。這到底是科技的奇點,還是科學怪人的實驗?
身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對這種高科技的東西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科幻電影裡演的,往往跟現實差了十萬八千里。雖然說腦機接口可以幫助癱瘓人士,但誰又能保證它不會被濫用?萬一哪天,有人用腦機接口來控制我們的大腦,那還得了?
所以,對於這種技術,我們還是要保持警惕,不能盲目樂觀。畢竟,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造福人類,用不好就會帶來災難。
國泰海通證券的預測:腦機接口市場前景可期?醒醒吧!
國泰海通證券又出來預測了,這次是「腦機接口市場前景可期」。他們說什麼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到 2040 年可以突破 1450 億美元,聽起來好像遍地黃金一樣。但這種預測,我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
券商的預測,往往都是建立在一些不切實際的假設之上。他們總是把市場前景描繪得非常美好,讓你覺得現在不投資就虧大了。但事實上,腦機接口市場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充滿了不確定性。技術是否成熟?倫理道德如何規範?市場需求是否真的存在?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答案。
所以,對於腦機接口市場,我們還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被那些數字所迷惑。畢竟,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創新醫療、熵基科技、美好醫療:誰在腦機接口的風口上起舞?
創新醫療、熵基科技、美好醫療,這些公司都跟腦機接口有點關係。他們能不能在腦機接口的風口上起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能不能抓住機會,除了要有實力之外,還要有運氣。
創新醫療參股的博靈腦機,C 端產品已經進入批量生產階段,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產品到底怎麼樣?市場反應如何?這些都還沒有驗證。熵基科技說他們的腦機技術聚焦教育、醫療、養老三大應用場景,聽起來好像很有前景。但這些場景是否真的需要腦機接口?還是一個問號。美好醫療說人工耳蝸是腦機接口的延伸應用形式,聽起來好像有點牽強。但如果他們真的能在人工耳蝸領域有所突破,或許也能分到一杯羹。
總之,腦機接口這個領域,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挑戰。誰能笑到最後,讓我們拭目以待。
割草機器人:是懶人的救星,還是科技公司的騙局?
上半年出貨量暴增:割草機器人的春天來了?
國際數據公司(IDC)說上半年割草機器人出貨量暴增超過三倍,我的老天鵝啊!三倍!這數字聽起來真是嚇死人。難道說,以後大家都不用自己在那邊汗流浹背的割草了?直接丟一台機器人出去,就可以翹著二郎腿喝咖啡了?
我跟你說,事情絕對沒有那麼簡單。雖然說割草機器人聽起來很方便,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說,割草機器人的價格普遍偏高,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得起的。再說,割草機器人的割草效果,也未必比得上人工。有些死角、邊邊角角,機器人可能根本就割不到。還有,割草機器人的維護保養,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電池要換、刀片要磨,萬一機器人壞掉了,維修費更是貴得嚇死人。
所以,割草機器人的春天有沒有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要讓割草機器人真正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泰海通證券的研報:誰能在這場割草大戰中勝出?
國泰海通證券說什麼「具備技術領先優勢和出海經驗的企業有望勝出」,這根本就是廢話!哪個行業不是這樣?技術不領先,出海沒經驗,難道要等著被淘汰嗎?
真正關鍵的是,要能夠掌握市場的脈動,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要能夠不斷創新,推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要能夠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把產品賣到消費者手中。這些都不是靠喊口號就能實現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做。
所以,誰能在這場割草大戰中勝出,現在還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真正用心去做產品、用心去服務客戶的企業,才能夠笑到最後。
九號公司、科沃斯:誰是割草機器人的領頭羊?
九號公司跟科沃斯,都是在智能家居領域比較知名的企業。他們都推出了割草機器人產品,想要搶佔市場份額。九號公司主打無邊界割草機器人,科沃斯則強調技術升級和渠道拓展。
兩家公司的產品各有優勢,但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九號公司的無邊界割草機器人,雖然省去了佈線的麻煩,但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如果草坪不夠平整,或者有太多的障礙物,就可能會影響割草效果。科沃斯的割草機器人,雖然技術比較成熟,但價格也比較貴,可能會讓一些消費者望而卻步。
所以,誰能成為割草機器人的領頭羊,現在還很難說。這取決於他們能否不斷改進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能否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