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中報解讀:短期承壓下的長期底氣?
各位看官,這年頭看財報,簡直比看連續劇還刺激。格力電器這份中報一出,各路分析師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議論紛紛。表面上看,營收下滑、利潤增長乏力、還不發股息,簡直是三重打擊!但真的是這樣嗎?嘿嘿,讓我來撥開雲霧,看看格力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財報疑雲:營收微降,股息缺席?
先說這營收,973.25億元,同比下滑2.46%。你說少吧,也沒少多少;你說多吧,跟往年比起來,總覺得少了點底氣。再看淨利潤,144.12億元,同比增長1.95%。誒?利潤是增加了,但這區區不到2%的增幅,簡直讓人懷疑是不是統計局出了錯。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格力竟然沒有宣布分紅!要知道,董明珠可是向來以慷慨著稱的,這次竟然一毛不拔,難道是家裡沒米下鍋了?這簡直是挑戰股東的忍耐極限啊!要知道股東們可是指望著格力發點紅包過日子的,這下好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等等,事情沒那麼簡單。任何一家企業的財報,都不能只看表面數字。格力作為家電行業的巨頭,其戰略佈局和長期發展,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重點。營收下滑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調整?利潤增長乏力,是否是因為格力把錢都投入到了技術研發和渠道建設上?沒有分紅,是否是因為董明珠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更大的規劃?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表面功夫下的真功夫:渠道改革的陽謀?
各位觀眾,接下來我們要進入正題了!格力電器這次財報最大的爭議點,莫過於它的渠道改革。什麼是渠道改革?簡單來說,就是格力想要擺脫傳統的經銷商模式,直接面對消費者。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是一場充滿風險的豪賭。成功了,格力就能掌控整個銷售鏈條,利潤滾滾而來;失敗了,格力可能會被市場拋棄,萬劫不復!
內銷滑鐵盧,外銷一支獨秀?
從數據來看,格力這次渠道改革似乎遇到了不小的麻煩。整體消費電器業務(主要就是空調),營收下滑了5.09%。更慘的是,佔據格力營收大頭的內銷業務,更是下滑了約5.27%!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格力在中國市場,賣不動了!
不過,事情總有轉機。格力這次財報中,唯一亮眼的就是它的外銷收入,同比增長了10.19%!這說明什麼?說明格力在海外市場,還是很受歡迎的!難道格力要走出口導向的道路,把中國市場拱手讓人?這可不是董明珠的風格!

低端機市場的絞肉機:格力的高端定位是護城河還是絆腳石?
更要命的是,根據產業在線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家用空調市場,整體是增長的!內銷市場雖然疲軟,但整體銷量還是同比增長了8.3%!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格力不但沒有搭上市場增長的順風車,反而逆勢下滑!
更讓人擔憂的是,奧維雲網(AVC)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家用空調線上市場,2100元以下的低端機銷量占比首次超過50%!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性價比,低端機市場才是王道!而格力一直堅持中高端定位,這在低端機橫行的市場,簡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格力的高端定位,到底是護城河,還是絆腳石?這恐怕是董明珠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中金的冷靜分析:渠道變革期的陣痛?
對於格力這次的業績下滑,中金公司的分析師倒是比較冷靜。他們認為,格力業績下滑,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空調內銷市場競爭加劇,低端機搶佔了市場份額;二是格力正在進行渠道變革,加速降低渠道庫存,導致短期內營收受到影響。簡單來說,中金認為格力現在的困境,只是渠道變革期的陣痛,熬過去就好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渠道變革真的能讓格力重回巔峰嗎?還是說,格力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手蠶食自己的市場份額?
技術才是硬道理:格力的秘密武器庫?
各位朋友,說到格力,除了董明珠,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它的技術。畢竟,格力一直標榜自己是“掌握核心科技”的企業。但格力的技術,真的有那麼神乎其技嗎?還是只是營銷的噱頭?讓我們來看看格力的秘密武器庫裡,到底藏著什麼寶貝。
“風不吹人”的玄機:噱頭還是真材實料?
格力這幾年一直在大力推廣“風不吹人”空調。號稱通過獨特的送風技術,讓人感覺不到冷風直吹,舒適度大大提升。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呢?
說實話,我個人對這種“黑科技”一直抱持懷疑態度。畢竟,空調的本質就是製冷,要把冷風送到房間裡,怎麼可能完全感覺不到風?除非你把空調開到最小,那還不如直接開電風扇呢!
但格力似乎對“風不吹人”技術很有信心。不僅不斷迭代升級,還推出了各種搭載“風不吹人”技術的新產品。根據格力財報顯示,“風不吹人”系列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31%!看來,還是有不少消費者願意為這種“黑科技”買單的。
至於“風不吹人”到底是噱頭還是真材實料,這就見仁見智了。如果你對空調的舒適度要求比較高,而且不差錢,那可以考慮試試。但如果你只是想找一台能製冷的空調,那還是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吧。
“AI節能”的七年之癢:格力的技術長跑能否笑到最後?
除了“風不吹人”,格力還有一個“AI節能”技術,號稱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環境溫度,自動調節空調的運行模式,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格力為了這個“AI節能”技術,可是下了血本,從2018年開始研發,到2025年才正式批量應用,歷經七年時間!
七年磨一劍,聽起來很勵志。但問題是,現在AI技術已經非常普及了,很多家電產品都搭載了AI功能。格力的“AI節能”技術,真的能比競爭對手更勝一籌嗎?
根據格力財報顯示,搭載“AI節能”技術的產品銷量同比增長360%!這個數據非常亮眼,說明格力的“AI節能”技術,還是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我們也要看到,現在消費者對“AI”這個概念已經免疫了,單純的“AI”已經無法打動他們。格力的“AI節能”技術,必須要有真正讓消費者感受到節能效果的實力,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格力的技術之路,是一場長跑。現在只是跑了一小段,未來的路還很長。格力能否在技術上持續領先,能否將技術轉化為市場優勢,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多元化佈局:格力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各位看官,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格力電器也深諳此道,除了空調這個老本行,格力也在積極拓展其他業務,試圖打造第二條增長曲線。那麼,格力的多元化佈局,到底靠不靠譜呢?
“董明珠健康家”的野心:格力要賣的,不只是空調?
格力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廣“董明珠健康家”這個概念,試圖將格力打造成一個全屋智能家電品牌。從冰箱、洗衣機,到廚房電器、生活小家電,格力幾乎什麼都賣。這讓人不禁想問,格力真的能做好這麼多產品嗎?
說實話,我個人對格力的多元化戰略,一直持保留態度。畢竟,術業有專攻,格力在空調領域的確是霸主,但在其他家電領域,卻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如果格力只是簡單地將空調的技術和品牌移植到其他產品上,而不注重產品本身的研發和創新,那很難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不過,格力似乎對“董明珠健康家”很有信心。不僅開設了大量的線下門店,還在線上電商平台大力推廣。根據格力財報顯示,智能裝備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90%,工業製品及綠色能源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13%。看來,格力的多元化戰略,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些新興業務的體量,與空調業務相比,仍然相差甚遠。格力要真正實現多元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海外市場的突圍:自主品牌能撐起一片天?
除了多元化佈局,格力還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格力一直堅持自主品牌戰略,試圖在全球市場打響自己的品牌。這與很多中國企業依賴OEM代工模式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格力的自主品牌戰略,無疑是正確的。畢竟,只有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掌握產品的定價權和市場主動權。但問題是,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格力如何才能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根據格力財報顯示,格力產品已遍布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主品牌占出口銷售總額近70%!這個數據非常 impressive,說明格力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

但我們也要看到,全球各個地區的市場情況差異很大,格力在不同地區的市場表現也參差不齊。格力要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品牌,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龍頭地位保衛戰:格力還能風光多久?
各位朋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沒有誰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格力電器作為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那麼,格力還能風光多久?它的龍頭地位,還能保衛多久?
華泰證券的信心喊話:低估值+高股息的誘惑?
在格力業績承壓之際,總有一些機構跳出來唱多,給市場打氣。華泰證券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認為,短期行業波動不會改變格力的長期韌性。一方面,格力在產業鏈一體化和渠道管控方面,仍然處於領先地位,庫存和定價能力保持優勢;另一方面,格力持續推動多元化業務擴展,並以高分紅回報股東,強化“低估值+高股息”的配置價值。
但說實話,我對這種“信心喊話”持謹慎態度。畢竟,券商的報告,很多時候都是為了維護客戶關係,或者配合機構的投資策略。他們的話,聽聽就好,不能全信。
格力目前的估值確實不高,股息率也比較可觀。但這並不意味著格力就沒有風險。如果格力不能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突破,不能有效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那它的估值可能會進一步下降,股息也可能受到影響。
品牌價值的虛與實:福布斯榜單的背後?
在格力財報中,還提到了格力上榜2025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以及在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中位列輕工業組第二、家電行業第一。這些榮譽,無疑是對格力品牌價值的肯定。
但我們也要看到,品牌價值這種東西,很多時候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它更多的是一種市場認知和消費者情感。如果格力不能持續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不能有效維護品牌形象,那它的品牌價值可能會逐漸流失。
福布斯榜單和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不能過度迷信。畢竟,這些榜單的評選標準和評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格力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身的優勢,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