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入局:是自救还是豪赌?解析上市公司的新「续命」模式
当公司遇上危机:比特币成了万能药?
想象一下,你的公司摇摇欲坠,债台高筑,眼看着就要被市场扫进垃圾堆。这时,你突然发现了一剂“灵丹妙药”——比特币!增发股份梭哈一把,或者干脆宣布将比特币纳入资产储备,就能轻松击退那些虎视眈眈的空头,重回聚光灯下。简直就像是起死回生的魔术,你会抵挡得住这种诱惑吗?
最近,$MSTR(微策略)又成了投资圈的“香饽饽”,比特币正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入侵着全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这哪里是什么技术革命,分明就是一场新的资本游戏!有人追逐着一夜暴富的风口,有人拙劣地模仿着别人的成功,更有人摇身一变,成了在幕后操纵“价格奇迹”的庄家。只是,这场游戏真的能让所有人都全身而退吗?我看未必。
MSTR 的示范效应:一场席卷全球的比特币「军备竞赛」
股价狂飙的背后:比特币的诱惑与风险
2024年,$MSTR 的股价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了477%,在美股市值超过5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里,涨幅排名第二,仅次于AppLovin。比特币投资也给这家公司带来了高达131.4亿美元的账面收益,硬生生地把它的市值推上1000亿美元的高峰,成了美股市场里最耀眼的明星。
截至2025年4月,微策略总共持有528,185枚BTC,持仓成本大约是331.4亿美元,平均买入价为66,385美元。按照现在比特币大约81,400美元的价格来算,总市值大概是430亿美元,占全球流通量的2.5%以上。
早在2020年8月,加密市场还在熊市的尾声挣扎,微策略就在比特币1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区间,首次购入了21,454枚BTC,开启了所谓的“比特币财资策略”,成为了第一家大规模把企业资金投入比特币的上市公司。
之后,这家公司就像个逢低买入的赌徒,持续在低谷期加仓,贯穿2020到2022年,并在2023年稳步增持。2024到2025年比特币进入牛市后,微策略更是变本加厉地加速建仓,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熊市建底、牛市提速”的操作路径。股价的疯狂上涨,就像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池塘,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所有企业都开始扪心自问:如果我们跑不赢比特币,为什么不干脆买它?
从边缘到中心:比特币如何重塑企业叙事?
根据Bitcointreasuries的数据,截至2025年4月16日,总共有178个主体,合计持有超过316万个BTC,其中上市公司持有大约665,636个BTC,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这股“微策略”风潮席卷全球,涉及26家美国上市公司、22家加拿大上市公司以及8家中国(含香港)上市公司,其中不乏一些原本市值低迷、鲜少被关注的边缘企业。
以港亚控股为例,这批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传统企业,正在通过配置比特币来实现业务叙事的重构。
这家公司原本是一家没什么存在感的边缘企业,主要从事预付产品(比如SIM卡和增值券)的批发和零售业务。2025年2月,公司首次花费96,150美元购入1枚比特币,消息一出,公司股价直接飙升了93%。尝到甜头之后,港亚连续三天加仓,一举成了大中华区第一家正式把比特币写进资产负债表的上市公司。
GameStop这家因2021年“散户大战”名噪一时的零售商,在2025年3月27日宣布发行13亿美元零息可转债购入比特币之前,股价就因为相关传闻在盘前上涨超过18%。日本的Metaplanet也是不甘示弱,2024年4月效仿微策略购入比特币以来,股价飙升大约4000%,2025年的目标直指1万枚比特币。
除了GameStop、港亚控股、Metaplanet这些热度很高的公司之外,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原本与加密领域毫无关联的上市公司,正在悄然复制微策略模式,拿比特币做一个对抗通胀、赌未来的大胆下注。
比如,美国医疗公司Semler Scientific的CEO Eric Semler就直言,“不持有比特币,就是对股东的不负责任”。还有印度的Jerking公司董事会拍板通过,要大举建仓比特币。KULR Technology直接把公司90%的现金储备用来分批买币,加拿大的大麻企业LEEF Brands发行500万美元债券支持比特币,香港的Boyaa把5000万美元的以太坊换成比特币。
从医疗到大麻,从北美到亚洲,不同行业的公司像被同一股热潮裹挟着,一头扎进这个他们原本可能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自此,比特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新主角”。但这“主角”究竟是能带来新生,还是会引来灾难,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价格奇迹的推手:资本、政治与「妖股」炼成术
华尔街的新游戏:谁在制造「价格奇迹」?
当资本遇上政治抓手,总是免不了上演一出出“价格奇迹”,这场以微策略为代表的风潮,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尤其是自从“加密货币总统”特朗普再次当选,掀起的市场狂热之后,一切都开始急剧升温。
随着特朗普政府推动比特币战略储备计划的实施,以及SEC对加密监管的一次次松绑,这些政策就像一阵阵东风,助推比特币价格一度逼近11万美元的历史高位。当加密行业与政客彼此勾结,背后的暗流涌动,往往鲜有人知晓。
在这场全球股市暗涌、加密市场狂热交织的资本盛宴中,UTXO Management与Sora Ventures抓住了风口,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市场的“庄家”,将一众“妖股”轮番推上风口浪尖。说白了,就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而这些“妖股”不过是他们手中的棋子罢了。
UTXO Management 与 Sora Ventures:幕后玩家浮出水面
如果你最近有关注港股或者日股市场,可能会对几家奇奇怪怪的公司突然暴涨感到不解。一家做廉价酒店的运营商、一个靠打德州扑克的游戏厂商、还有一家卖流量卡的老电讯公司,明明业务基本毫无亮点,却能在短时间内股价暴涨几倍甚至几千个百分点,这些原本烂得不能再烂的“病危股”,到底是吃了什么仙丹?
先来看最典型的案例Metaplanet。这家公司原本叫Red Planet,是一家廉价酒店运营商。2024年,由哈佛出身、曾任东京高盛高管的CEO Simon,在出售大部分酒店业务之后,改名为Metaplanet。这位CEO同时兼任Red Planet Hotels董事长以及泰国地产公司掌门人。
除了其核心的BTC策略,Metaplanet正在重新开发其剩余的一家酒店,成为“The Bitcoin Hotel”,并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开业,试图为公司提供从财资、运营到比特币教育的一站式服务。
在这一系列资本运作下,Metaplanet成为了“日本首家公开持币的上市公司”,短时间内累计持有约3050枚BTC,并于2024年发行20亿日元债券持续建仓。其股价也从长期低迷的50日元以下,狂飙超过4000%。
2024年4月,Sora Ventures的创始人Jason Fang在个人推特账号上写道:Metaplanet是“亚洲第一个微策略”,并通过与UTXO Management、Mark Yusko等的合作,帮助Metaplanet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成为日本首家公开持币的上市公司。
这是Jason Fang首次以Metaplanet董事的身份,将Sora Venture带到台前。实际上,在“复刻微策略”这条道路上,Sora走得一直很激进。
相似的操作在同一年似乎也发生在了港股游戏公司Boyaa Interactive身上。
Boyaa成立于2004年,主打德州扑克等棋牌游戏,创始人张伟是深大毕业,曾靠中国玩家的游戏热情让股价从5.35港元涨到15.16港元。但随着热度消退,公司很快跌落谷底,长年徘徊在1港元以下。2023年11月14日,Boyaa宣布斥资1亿美元进军加密货币,专攻比特币和以太坊。
2024年11月,公司突然高调宣布将其资产表上14,200枚ETH兑换成515枚BTC,总持仓暴涨至3,183枚,一举超过日本的Metaplanet,其股价一年内暴涨9倍。随后在12月,Sora Venture公布了其设立的1.5亿美元基金,该基金专门用于推动亚洲上市公司采用比特币财资策略,而Boyaa Interactive则为其首个试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2024年7月,Boyaa公开宣布投资100万美元于UTXO Management的比特币生态系统基金(UTXO Bitcoin Ecosystem Fund),希望通过BTC Inc.的资源(如《Bitcoin Magazine》)提升Boyaa转型的曝光度。
走在“复刻之路”上的并非只有Sora Venture一人,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另一个“好帮手”的影子——UTXO Management。
在推进Metaplanet采用比特币战略的背后,UTXO Management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合伙人Dylan LeClair担任Metaplanet比特币战略总监,Tyler Evans出任Metaplanet独立董事,并且UTXO是Metaplanet的主要投资机构。
而在今年,两家机构又再度联手,在港股市场操作了另一个“价格奇迹”。
2025年初,Sora Ventures与UTXO Management联手斥资约1.26亿港元,收购港亚控股超过七成股权,正式入主。
港亚控股原本是一家靠卖流量卡、跑传统分销的公司,利润极低,早已被港股市场打入“仙股”行列(股价低于1港元)。收购完成后,公司更名为Moon Inc.,把港亚控股从董事会到管理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加密化”换血,并火速确定了“比特币为核心”的财资战略。
被放大的「壳」价值:垃圾股的逆袭?
不过截至撰稿时,公司账上仅持有28.88枚BTC,香港财经评论员李明也直言:“这点仓位,连试探都算不上”。尽管如此,公司在首次宣布购入1枚BTC后,股价从0.29港元迅速攀升至0.38港元,涨幅约31%。截至2025年4月17日收于4.84港元,较52周高点下跌32.5%,但仍较年初0.29港元上涨约1669%。
病危公司往往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改造对象。Metaplanet、港亚控股这些“垃圾空壳公司”,在比特币策略实施前股价长期低迷,Sora和UTXO看中的从来不是这些公司的业务,而是其低廉的壳资源和潜在的资本放大效应。说白了,就是借着比特币的概念,来炒作一把股价,从中渔利。这种行为,和那些靠讲故事圈钱的骗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特朗普家族的加密棋局:政治与资本的共舞
Eric Trump 的角色:加密世界的代言人?
在2024年的全球股市里,Sora Ventures和UTXO Management就像两位棋艺高超的棋手,频频落子。
2024年,Sora Ventures联合UTXO Management推出200万美元的Sora TTP Fund,押注Ordinals协议下的TTP生态,成为全球首个基于Ordinals的去中心化索引基金,吸引了BTSE和Origin Protocol创始人等参与。借助UTXO和《Bitcoin Magazine》的推广,$PIPE代币一个月内暴涨150%。
Sora Ventures的故事始于2017年的香港,创始人Jason Fang在交易所BTSE积累了丰富经验,创办了这家专注比特币生态的投资机构。起初Sora主要聚焦于早期Web3投资,管理规模超过1亿美元。到了2024年,这家公司的野心逐渐显露:大举推动亚洲上市公司采纳比特币作为核心财资策略。
BTC Inc.:舆论控制与利益输送?
Sora的扩张步伐背后,也得益于与UTXO的紧密协作。在Metaplanet案例中,UTXO拉来了特朗普次子Eric Trump担任顾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位加密信徒一直通过World Liberty Financial,为特朗普家族的加密版图大开绿灯。
那UTXO又是什么来头呢?
UTXO Management的故事则要从美国田纳西州开始,作为BTC Inc.(《Bitcoin Magazine》和比特币大会主办方)的投资部门。他们最初专注为高净值客户配置比特币资产,早在2013年就已投资超60家矿业和早期项目公司。
随着比特币ETF在2024年获批(BlackRock推荐5%配置,传统资本向比特币释放“可以配置”的信号),UTXO立刻嗅到了机构资本的商机开始转型,UTXO的对冲基金210k Capital成为这一转型的新星,凭借重仓Strategy与Metaplanet等“比特币财资股”,年回报达164%,跻身HFR前五。
其首席投资官Tyler Evans自豪地说:“我们80%的投资组合集中在比特币相关股票,Metaplanet和Strategy是主要收益来源。”这些公司通过“证券化比特币”为机构投资者(如威斯康星州教师养老基金、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大资金进场比特币提供了最舒服的入口。
与此同时,UTXO Management投资的The Smarter Web Company计划在英国Aquis交易所IPO,被称作“英国版Metaplanet”,其比特币财资模式正向欧洲市场渗透。而UTXO的这一系列布局,背后都离不开资源雄厚的母公司BTC Inc.,更不乏特朗普家族政治资源的隐性助力。
当政治介入加密:狂热还是灾难?
BTC Inc.与特朗普家族的关系远不止表面上的合作,而是深植于商业利益与政治资源的交织之中。
作为《Bitcoin Magazine》和全球最大比特币大会主办方的BTC Inc.,通过其强大的行业影响力为特朗普家族提供了舆论控制的平台,更通过一系列商业合作,助力特朗普家族。
这层关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特朗普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在由BTC Inc.主办的Bitcoin 2024大会上首次以总统候选人身份公开支持加密行业。BTC Inc. CEO David Bailey亲自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捐款晚宴,票价高达每人84.46万美元,筹集了25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
特朗普在演讲中多次提到BTC Inc.的支持,并称赞其为“比特币社区的支柱”。竞选期间,BTC Inc.通过《Bitcoin Magazine》持续报道特朗普的加密政策立场,为其争取了大量加密行业选民的支持。
竞选成功后,BTC Inc.继续通过其主办的大会为特朗普家族的加密政策提供舞台。2024年12月9日至10日,阿布扎比Bitcoin MENA大会特朗普之子Eric Trump作为主讲嘉宾,预测比特币将达到100万美元,并强调其父将成为“史上最支持加密的总统”。
BTC Inc.与特朗普家族的关系,核心在于舆论控制与政治资源的互利交换。BTC Inc.旗下《Bitcoin Magazine》持续为特朗普家族的加密项目背书,如报道American Bitcoin的创立及World Liberty Financial的进展。
从竞选时期的资金支持,到大会上的政策推广,再到矿业企业的商业布局,两者如影随形。这场“双人舞”不免引发外界对其背后政治影响力与商业野心的诸多联想。难道加密世界最终也要沦为政治的玩物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所谓的去中心化理想,恐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罢了。
并非所有「微策略」都是真信徒:谁在真心All in,谁在浑水摸鱼?
美股公司购入比特币:动机各异的逐利行为
就像 Michael Saylor 说的那样,美股也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微策略”公司。但仔细拆解这些“微策略”公司,你会发现它们背后的动机并不完全相同。并非每一家都像 Metaplanet 那样深度绑定 Sora 和 UTXO,有些公司更像是“借币行事”,通过持有比特币来优化资产负债表,或是出于市值管理的考量。说白了,就是蹭个热度,给自己脸上贴金。
GameStop:情怀难续,比特币来凑?
在美股公司买比特币的队伍中,GameStop 或许是一个典型代表。这家曾经的线下游戏零售巨头,如今早已风光不再,眼看着就要被时代抛弃。于是,它试图通过“持币转型”来延续生命,通过比特币对冲缓解通胀压力和财务报表上的难看数据,更多是“想买”而不是“不得不买”。
宣布通过 15 亿美元的可转债购入比特币以及 CEO Ryan Cohen 增持 1070 万美元的股票,这两次操作都在短期内刺激了股价上涨,但随后股价很快就回落。这笔 15 亿美元的投入虽不小,但相较 GameStop 2024 年财报上超 1 亿美元的亏损,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GameStop 的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试图通过比特币热潮重现 2021 年 meme 股热潮的辉煌,策略更偏向资本市场操作,而非业务转型。
Cohen 的增持更多只是一个短期的刺激。从曾以 32 亿美元卖掉宠物电商 Chewy 的经历来看,Ryan Cohen 的风格一直带着浓厚的电商式营销味道。说白了,就是个精明的商人,擅长玩弄资本游戏。
据媒体披露,GameStop 虽然总资产达到 58.75 亿美元,但其中近 81% 是现金储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却仅有 1.46 亿美元,这其实可以明显看出它在主业盈利上的困境。公司将四分之一的资产投入比特币,反而凸显了 GameStop 依赖投机策略的短期性,而没有解决核心业务的问题。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Semler Scientific:被市场遗忘的「僵尸企业」?
同样股价沉寂、现金充裕的公司还有 Semler Scientific。董事长 Eric Semler 两年前加入董事会,自称是“董事会里的激进派”。他形容当时的 Semler 是一家“赚着钱却得不到市场认可的僵尸公司”,资产结构与 2020 年的微策略极为相似:现金多、增长少、估值低。
Semler 没有选择并购或大刀阔斧的业务改革,而是推动公司将比特币纳入国库策略,成为继微策略之后第二家如此布局的美股上市公司。这一动作引发了市场对其价值的重估,也为本被忽视的业务带来了久违的关注。不得不说,这招险棋确实奏效了,至少让 Semler 从“僵尸”状态中短暂地苏醒了过来。
微软的冷静:技术创新才是硬道理
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司都盲目跟风“微策略式”的比特币财资操作。2024 年 10 月,微软在股东大会上曾认真探讨是否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最终却以压倒性票数否决了这一提案。主要担忧集中在比特币的高波动性可能会扰乱公司的财务稳定。微软首席财务官 Amy Hood 也明确表态:“我们的资本配置更倾向于聚焦 AI 和云计算这些核心增长领域,而不是涉足投机性资产。”
看看,这才是一家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与其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极高的比特币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搞技术创新,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道。
有样学样:东施效颦还是战略转型?
对比这些公司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微策略是把比特币深度绑定财务结构长期 All in。而其他公司,有的在试图用比特币自救(港亚),有的把它当成财务对冲(Metaplanet),也有的可能只是想博一把 alpha(GameStop)。
不能一概而论说它们是“差生”模仿状元,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都想借比特币做点什么,只是方向不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真的能给这些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吗?还是仅仅是在自欺欺人,掩盖自身经营不善的窘境?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警惕「芬太尼成瘾」:当股市沉迷于比特币
泡沫与风险:系统性崩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2025年4月7日,受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影响,全球市场剧烈震荡,比特币价格的回落如同一场冷风吹过,港股1723(港亚控股)、GameStop、Metaplanet以及微策略的股价纷纷应声下跌。
这些公司股价与比特币价格的高度绑定,暴露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它们像是同一片山上种下的同一种树,一旦风暴来袭,难免集体倒伏。这种“抄作业式”比特币策略看似带来了短期繁荣,却也埋下了系统性崩盘的隐患。
公司将命运押注于比特币单一资产,缺乏多元化支撑,一旦比特币市场情绪转向或监管收紧,资金链断裂、债务压力和市场信心崩塌可能接连发生,形成连锁反应。这就像吸食芬太尼一样,短期内能带来极度的快感,但最终却会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直至走向毁灭。
微策略虽凭借规模和先发优势稍显稳健,但其超44万枚BTC的持仓背后是高杠杆融资,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而港股1723、GameStop和Metaplanet的资金体量更小,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将投机放大到极致,却未能在核心业务上筑起护城河。
没有实业支撑的狂欢:空中楼阁的危机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些公司大多不干“实在的事情”。港亚控股的SIM卡业务增长无望,GameStop的实体零售日薄西山,Metaplanet的Web3转型有名无实,甚至微策略的软件业务也早已边缘化。
它们选择比特币,不是因为它与主业有何协同,而是将其视为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如果股市里的公司都放弃实业,转而追逐BTC这样的投机风口,不敢想象,可能整个经济生态或许将失衡。
别让比特币绑架经济:对实业的呼唤
试想,若微软、苹果这样的巨头也放弃技术创新去囤比特币,全球产业的根基何在?实业是经济的中流砥柱,它创造价值、解决需求,而非仅仅依靠金融杠杆堆砌泡沫。
总结而言,如今在关税冲击下失速,潮水退去,那些没有扎实业务支撑的企业注定裸泳。资本市场应奖励那些脚踏实地、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而非一味追捧投机故事。毕竟,一片健康的森林,需要多样化的树种,而非单一的投机之树。如果整个股市都沉迷于比特币这种投机行为,那最终只会走向崩溃。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技术创新,更多的实业发展,而不是更多的“空气币”和“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