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卓越杯”:一场资本与标准的合谋?
CoE光环下的本土焦虑
5月16日,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CoE)在保山落幕。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与ACE卓越咖啡联盟联手,瑞幸咖啡鼎力支持。144支参赛队伍中,19支咖啡生豆最终胜出,前十名精品豆的线下竞拍所得,号称将100%反哺咖农。然而,在这看似光鲜的“从种子到杯子”的价值提升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思考,这场大赛,究竟是云南咖啡的福音,还是又一场被资本裹挟的“标准化”游戏?
CoE,一个被誉为“咖啡生豆大赛的奥林匹克”的赛事,其权威性自然毋庸置疑。但正因其“全球精品咖啡顶级生豆赛事”的光环,才更值得我们警惕。CoE首次进入中国云南,固然象征着云南咖啡原产地进入国际权威评价体系,但同时也意味着,云南咖啡不得不接受一套由西方主导的标准。这套标准是否完全符合云南咖啡的实际情况?是否会扼杀云南咖啡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我们不得而知。
更令人担忧的是,CoE的背后,是资本的影子。瑞幸咖啡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其角色不仅仅是赞助商,更是这场“标准化”运动的推手。瑞幸真的在乎云南咖啡的“精品化”吗?还是更在乎如何将云南咖啡纳入其庞大的商业帝国,为其进一步扩张铺平道路?这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
瑞幸的“慷慨”:扶持还是收割?
供应链的“深度”布局:谁的利益最大化?
瑞幸咖啡声称将持续深耕“瑞幸咖啡云南咖农扶持计划”,为当地咖农提供咖啡种植等专业培训。这听起来很美妙,但我们不得不问:这些培训的内容是什么?是谁来提供培训?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培训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咖农更好地生产符合瑞幸标准的咖啡豆,那么这所谓的“扶持”,恐怕只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供应链,压低采购成本罢了。
瑞幸在云南进行的一系列从原产地到工厂的供应链深度布局,无疑展现了其强大的资本实力。但这种“深度”布局,究竟是谁的利益最大化?是咖农,还是瑞幸?瑞幸的介入,真的能提升云南咖啡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吗?还是仅仅是让瑞幸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多廉价的咖啡原料?
鲜果处理厂:环保的幌子,成本的考量
瑞幸在保山建设的鲜果处理加工厂,号称采用了巴西、哥伦比亚微水鲜果处理生产线,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从生产到环保的全方位可持续化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微水处理的背后,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和技术门槛。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咖农来说,这几乎是无法企及的。瑞幸的鲜果处理厂,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让咖农更加依赖于瑞幸的采购。
至于“环保”,恐怕也只是一个漂亮的幌子。鲜果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如何处理?是否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瑞幸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还是仅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这恐怕只有瑞幸自己心里清楚。
精品率的跃升:数字游戏与真实价值
谁在定义“精品”?话语权的争夺
根据官方数据,云南咖啡的精品率已由2021年的8%提升至31.6%,精深加工率也大幅提升。这些数字看起来令人振奋,但我们必须追问:是谁在定义“精品”?这个“精品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如果“精品”的标准是由瑞幸这样的企业制定,那么这个数字的真实价值又有多少?
瑞幸在2021到2023年期间,陆续推出了首款SOE云南红蜜处理咖啡、低温厌氧处理的云南普洱咖啡豆、独特地域风味的SOE云南小柑橘。这些产品无疑丰富了中国本土咖啡原料的产品矩阵,但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这些“创新”是否真正尊重了云南咖啡的传统风味?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进行过度包装和概念炒作?
更重要的是,当“精品”的定义权掌握在少数资本巨头手中时,云南咖啡的多样性是否会被扼杀?那些无法符合“精品”标准的小农户,又将如何生存?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际化的迷思:谁是桥梁,谁是垫脚石?
在全球市场对咖啡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瑞幸咖啡从在云南进行供应链布局到对本次CoE试点赛进行战略支持,似乎都在努力将云南咖啡推向国际舞台。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化并非万能灵药。国际化意味着竞争,意味着更高的标准,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瑞幸咖啡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咖啡行业的领军者,更是将中国咖啡有效推向国际的桥梁和铺路者。但我们也要警惕,不要让瑞幸成为云南咖啡走向国际化的“垫脚石”。云南咖啡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桥梁”,而是一个能够维护自身利益,拥有独立话语权的平台。云南咖啡的未来,应该掌握在云南人民自己手中,而不是被资本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