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體來襲:重塑職場與生活,投資、技術、應用全方位進化

AI智能體來襲:重塑職場與生活,投資、技術、應用全方位進化

西元2025:AI智能體攻佔地球?一場太過科幻的職場生存實錄

前言:當「萬物皆可Agent」不再是口號,是時候準備迎接AI同事了?

各位看官,2025年都過了一半了,科技圈那幫人又開始在那邊「AI智能體」、「萬物皆可Agent」了,講得好像明天起床,你隔壁的同事就會變成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一樣。說實話,這種論調我聽了不下八百遍,但這次,我內心深處那股「等等,這次好像有點不一樣」的感覺又跑出來了。

別誤會,我不是什麼科技狂熱份子,也不是AI福音傳道士。我只是個每天早上掙扎著起床,然後在地鐵裡被擠成沙丁魚的普通上班族。但就算再怎麼與世隔絕,也擋不住這些AI新聞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播。從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到菜市場的王媽媽,每個人都在聊AI,好像你不懂Agent,就跟不上時代一樣。

2025年,AI智能體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悄悄滲透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這不是那種「錦上添花」的升級,而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革命。它正在重塑整個產業的格局,也重新定義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以前我們把AI當工具,現在呢?它可能變成你的同事、你的助手,甚至…你的老闆?

這聽起來很科幻,對吧?簡直就像是從好萊塢電影裡直接搬出來的情節。但仔細想想,這一切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或許,我們正站在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臨界點上。接下來,就讓我這個半吊子的科技觀察員,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場「萬物皆可Agent」的浪潮,究竟是真材實料,還是 очередной hype (另一個炒作)?

范式轉移:從電動工具到AI同事,投資者們的豪賭與焦慮

說到AI,就不能不提錢。畢竟,科技圈的每一次「革命」,背後都少不了資本的推波助瀾。2025年上半年,AI領域的投資重心發生了一次「范式轉移」(別被這個詞嚇到,簡單來說就是風向變了)。以前大家瘋狂投資那些提供「生產力工具」的SaaS公司,現在呢?投資者們的目光全都集中在那些能夠「自主行動」的AI智能體身上。

過去的二十年,SaaS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企業「電動工具」——讓你工作更有效率的軟體。但重點是,你還是那個操作工具的人,也就是「操作工」。而現在,2025年,我們迎來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就是那些能夠自主完成工作的應用程式。它們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你的「AI同事」。

這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投資者們真的這麼樂觀嗎?當然不是。他們一方面砸下重金,一方面又焦慮得要死。畢竟,把錢投給一個能夠自主行動的AI,就像是把孩子送出國留學——你永遠不知道它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場豪賭,賭的是AI的未來,也是他們自己的未來。

這種理念的轉變,正是當前投資熱潮背後的核心驅動力。那些VC (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 們,不再滿足於讓你工作「更快」的工具,他們想要的是能夠幫你「完成工作」的AI。這種轉變背後,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也是對人類勞動力的重新定義。

這次范式演進的關鍵在於,AI代理已不再只是個「資訊處理器」。它們現在具備了上下文理解、需求預測、複雜工作流程協調,甚至是即時解決方案提供的能力。換句話說,它們不再只是被動應答的聊天機器人,而是企業的核心組件。它們能夠代表人類員工主動執行任務、處理多層級指令,並且與現有的業務工具無縫整合。

想像一下,你的AI同事能夠自動處理那些繁瑣的報表、安排會議行程、甚至幫你回覆那些無聊的郵件。你只需要告訴它要做什麼,它就能夠自己完成。這是不是很美好?但同時,你是不是也開始感到一絲絲的不安?如果AI真的能夠完成這麼多工作,那…我們人類還有什麼用呢?這或許就是投資者們焦慮的根源吧。

AI Agent加速進化:OpenAI的野心,與科技巨頭們的Agent軍備競賽

2025年,AI Agent的進化速度簡直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推理模型」的興起,以及「強化學習微調」(Reinforcement Fine-Tuning, RFT) 這些聽起來很高端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AI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且越來越會自己學習了。

現在,越來越多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智能體,都已經能夠在特定領域(像是法律或電腦操作)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索。這可不是簡單的「記憶」或「模仿」,而是真正的「理解」和「創造」。這也意味著,我們對「智能體」的定義,需要重新思考了。它融合了傳統強化學習中智能體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索能力,以及通用智能體在任務執行、用戶交互和複雜問題解決中的綜合能力。

DeepSeek團隊搞出來的R1模型,就在模型訓練的後期階段,大規模應用了強化學習技術。就算是在標註數據很少的情況下,也能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簡直是開了外掛。這也證明了,強化學習確實是提升AI智能的有效途徑。

應用層面呢?那就更熱鬧了。OpenAI、Google、微軟這些科技巨頭,全都開始瘋狂布局Agent領域。有種說法甚至認為,OpenAI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家「由語言模型驅動的AI Agent公司」。這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OpenAI在Agent領域的動作實在是太大了。

5月6日,OpenAI宣布以3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Windsurf;搞編程工具Cursor的公司Anysphere,也拿到了9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直接衝到90億美元。還有那個號稱「中國首個通用AI Agent」的Manus,也在5月獲得了矽谷老牌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融資。看到這些數字,是不是覺得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OpenAI更是在1月推出了具備自主瀏覽器操作能力的Operator,2月又發布了專注於複雜任務處理的DeepResearch。這兩款產品,一個負責「跑腿」,一個負責「思考」,簡直就是AI Agent的左右護法。看到這些,你還覺得AI Agent離我們很遠嗎?

這場科技巨頭之間的Agent軍備競賽,才剛剛開始。OpenAI的野心,Google的實力,微軟的生態,每一家公司都想在這個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而最終的贏家,或許將會徹底改變我們使用電腦和網路的方式。

Agent落地生花:從遊戲實驗室到真實世界的應用,這進展真的靠譜嗎?

還記得2023、2024年那時候,一提到AI Agent,大家想到的可能還是在遊戲環境裡,測試這些智能體之間的合作能力。什麼AI組隊打怪、AI策略對戰,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總覺得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點遙遠。但到了2025年,情況可就不一樣了。強化學習和電腦操作技術的結合,讓Agent的應用範圍大大拓展,不再只是在虛擬世界裡玩玩而已。

現在的Agent,已經能夠在真實世界裡做一些實際的事情了。它們不再只是靠死記硬背知識庫,而是能夠在問題環境中自主學習,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一群虛擬的「實習生」,它們會自主思考、調整策略、探索解決方案,最終掌握解決數學題或編程題的方法。

OpenAI年初推出的Operator和DeepResearch,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Operator負責執行簡單任務,像是幫你訂外賣、預約會議室;DeepResearch則負責實施深度研究,像是幫你分析市場趨勢、撰寫研究報告。雖然這兩款產品的功能還比較基礎,但也足以讓人們看到Agent的潛力。

在AI編程這個賽道上,已經初步驗證了PMF(Product-Market Fit,產品市場契合度)。換句話說,就是產品已經成功匹配了用戶的需求。像是Cursor、Windsurf這些工具,都證明了在編程領域,某些閉環操作是可以完全交給智能體來完成的。這對於程序員來說,簡直是福音啊!再也不用每天加班到深夜,debug到崩潰了。

Manus的出現,更是給Agent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這款號稱「中國首個通用AI Agent」的產品,在2025年3月發布後,意外走紅,成為本年度Agent領域的第一個引爆點。雖然它還存在很多不足,但至少證明了Agent的初步可用性已經基本實現,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任務完成速率,是Agent與傳統Chatbot的一項顯著差異。Manus及其他Agent產品所提供的「分鐘級交付」體驗,與Chatbot的「秒級響應」截然不同。你可能需要等Manus十幾分鐘,甚至更久,才能完成一個多步驟的任務,而複雜的項目,則可能耗時半小時以上。但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模式,正在引導用戶將關注點從響應速度,轉向任務結果的完備程度。

在軟體領域,大型模型正經歷從純粹的「對話式AI」,向「任務執行型AI」的轉變。以前,大型模型就像一個知識庫,你在裡面提問,它在推理後生成你需要的答案;而現在,Agent則扮演行動者的角色,它能夠分解任務、調用工具,最終向你交付成果。這種轉變,意味著AI正在從「嘴上功夫」,走向「實際行動」。

通用智能體,本質上是一場范式革命。它未來可能會成為核心的流量分配樞紐,重構現有的軟體生態格局。因此,智能體的未來發展,不僅僅涉及技術層面,例如提升大型模型自身的推理決策能力、降低幻覺問題;更是一個生態構建問題,也就是吸引多少應用接入通用智能體的生態系統。如果沒有足夠的應用,那Agent再聰明,也只能是個「高智商低情商」的書呆子。

工具調用大躍進:AI從手無縛雞之力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如果說之前的進化是「大腦升級」,那2025年智能體領域的核心進展,就是「手腳進化」——也就是工具調用 (Tool Use) 能力的突破。以前的AI,就像一個聰明絕頂但手無縛雞之力的學者,只能靠嘴巴說,沒辦法實際動手做事。但現在,AI開始學習如何使用各種工具,讓自己變得更加全能。

具體而言,這種進化體現在多個方面:從最基本的編程能力,到智能體模擬用戶在瀏覽器中的行為,再到智能體直接操控電腦系統,以及隨著MCP (Message Channel Protocol,消息通道協議) 通用接口普及率的提升。智能體的工具調用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它們從外部環境獲取信息的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有了工具調用能力之後,AI就能夠自主檢索信息,並與外部世界進行交互。這就像是給了AI一雙眼睛和一雙手,讓它們能夠自己去探索世界,而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指令。這種信息獲取能力的提升,簡直是數量級的飛躍。以前的AI,只能靠人工輸入數據,現在的AI,可以自己去網路上爬取數據、分析信息,簡直是脫胎換骨。

目前,智能體已經在開發與編程領域驗證了產品市場契合度 (PMF)。像是Cursor這樣的工具,就證明了在編程領域,部分閉環操作是可以完全交由智能體完成的。這對於程序員來說,簡直是解放生產力啊!再也不用為了一些重複性的工作浪費時間了。

更為關鍵的是,2025年大型模型借助強化學習的技術突破,推理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也進一步增強了智能體的實用價值。以前的AI,可能只會死記硬背程式碼,但現在的AI,能夠理解程式碼的邏輯,並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這就好像給了AI一個思考的大腦,讓它們能夠真正地理解問題,而不是只會照本宣科。

總而言之,工具調用能力的突破,讓AI從一個只能「說」的智者,變成了一個能夠「做」的能者。這也為AI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AI掌握越來越多的工具,會不會對我們的社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風險?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複雜化格局與多線發展:AI Agent領域的權力遊戲,誰能笑到最後?

AI Agent 的世界,到了2025年,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一場複雜的權力遊戲。各方勢力都在角力,想在這個新興領域搶佔一席之地。從投資者的策略轉變,到科技巨頭的平台級競爭,再到新創企業的夾縫求生,整個格局可謂是瞬息萬變,讓人眼花撩亂。

垂直應用崛起:精準打擊還是作繭自縛?

2024年,資本還集中在通用的水平平台,想打造一個「萬能」的AI Agent。但到了2025年初,投資者開始轉向垂直行業,專注於在特定領域打造AI Agent公司。他們尋求在數據資源豐富、問題界定清晰、且價值突出的特定領域,例如生命科學、物流、建築、法律科技等,布局具備可持續防禦護城河的企業。

這種轉變,意味著投資者們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開始追求「小而精」。他們認為,垂直應用能夠更精準地理解行業術語、工作流程及監管要求,從而提供比通用模型更具準確性及實用價值的解決方案。但這種策略也存在風險。如果垂直應用過於狹隘,可能會限制自身的發展空間,最終變成「作繭自縛」。

Agent開發與協同平台:賣鏟子的人永遠不虧?

AI Agent 的規模化增長,催生了對底層基礎設施與工具鏈的強勁需求。就像淘金熱時期,賣鏟子的人永遠比淘金者賺錢一樣。現在,資本正持續投入關鍵支撐技術領域,涵蓋機器學習安全 (MLSecurity)、AI 可觀測性與治理 (AIObservability & Governance),以及模型與智能體編排 (Orchestration) 平台。這些技術,就像是AI Agent的「水電煤」,是它們能夠正常運作的基礎。

市場正從純研發階段,轉向企業級規模化部署階段。可靠性、安全性、合規性及成本管控,已成為核心關注點。換句話說,企業不再只是關心AI Agent的功能是否強大,更關心它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符合法律法規、以及成本是否可控。這也意味著,AI Agent的發展,正在走向成熟和理性。

從純軟體到物理場景:人形機器人的逆襲?

物理AI,通過融合軟體智能體與硬體系統,實現了在實體環境中的任務執行能力。這不再只是螢幕上的程式碼,而是能夠真實地影響現實世界。機器人技術、多模態模型、邊緣計算與空間智能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物理AI」奠定了技術根基。

儘管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工業人形機器人等應用,已初步成為該趨勢的實踐範例。想像一下,工廠裡的工人不再需要重複單調的勞動,而是由人形機器人來完成。這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當然,這也可能引發一些倫理和社會問題,例如失業率的上升。

另一個關鍵的市場驅動因素,是創始團隊背景與公司融資規模及估值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團隊成員來自名校或知名企業,你的公司更容易獲得投資,估值也會更高。這聽起來有點現實,但這就是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

新創企業與科技巨頭的平台級競爭: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

科技巨頭,構成了持續的競爭壓力。像是AWS (Strands Agents)、Databricks (Agent Bricks) 及 Google (Gemini Agents) 等平台級企業,均在積極構建其專屬的智能體框架與解決方案。這些巨頭擁有雄厚的資金、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及龐大的用戶基礎,對於新創企業來說,簡直是碾壓式的存在。

新創企業,需要著力構築深厚的技術壁壘、積累專有數據、打造差異化行業工作流、或建立強大的開發者生態,以避免自身產品被巨頭模仿或邊緣化。換句話說,小蝦米想要對抗大鯨魚,就必須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市場整合趨勢:大魚吃小魚,誰會是下一個被吞併的對象?

當前市場高度分散,初創企業數量眾多。但預計在2026至2027年間,市場將迎來整合浪潮。大型基礎模型公司,可能會通過收購成功的垂直領域智能體公司,以快速獲取行業知識與市場渠道。這就像是「借雞生蛋」,能夠快速擴充自身的產品線。

同時,傳統企業軟體巨頭,亦將通過併購強化其AI Agent能力。例如,ServiceNow 以 28.5 億美元收購企業級 AI 助手提供商 Moveworks。這也意味著,AI Agent 正在成為企業軟體的標配,如果沒有AI Agent能力,你的產品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總而言之,AI Agent領域的競爭,正在變得越來越激烈。各方勢力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想要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新興領域,分一杯羹。而最終的贏家,或許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未來之路:強化學習與多Agent協作,AI的終極進化?

當我們在讚嘆AI Agent的進步時,也別忘了它們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像是推理能力的提升、幻覺問題的降低、以及多Agent之間的協作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在這些挑戰中,強化學習被視為Agent發展的關鍵突破路徑。

《苦澀的教訓》的核心觀點——計算效率提升比特定算法優化更重要——正指引著Agent的發展方向:通過環境反饋而非人工標註優化模型性能。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但簡單來說,就是讓AI自己去學習,而不是靠人類手把手地教。就像教小孩學走路一樣,與其一直扶著他,不如讓他自己摔幾跤,這樣他才能更快地學會。

傳統的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正在升級為Agentic RAG,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決策的跨越。以前的RAG,就像一個圖書館管理員,你問它什麼,它就從書架上找給你。而現在的Agentic RAG,就像一個研究員,它會自己規劃研究路徑、動態調用工具、迭代優化結果,最終找到你需要的答案。這種進化,解決了傳統RAG在多步推理和動態知識融合中的局限。

在醫療、金融風控、企業知識管理等領域,Agentic RAG已經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想像一下,醫生可以利用Agentic RAG,快速診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銀行可以利用Agentic RAG,預測金融風險、防止詐欺行為;企業可以利用Agentic RAG,管理知識庫、提高工作效率。而更令人興奮的是,多Agent協作網路結合量子計算,將能夠處理更複雜的現實問題。這簡直就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

目前,大多數智能體仍然處於獨立運作狀態。它們就像是一個個孤島,彼此之間無法溝通和協作。但下一個重大的技術挑戰與投資機遇,將聚焦於多智能體系統 (Multi-Agent Systems)。也就是實現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專業智能體之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以完成更複雜的任務。這就像是組建一個超級團隊,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專長,但能夠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目標。如果能夠實現這一點,AI Agent 的能力將會得到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強化學習和多Agent協作,是AI Agent未來發展的兩大關鍵方向。如果能夠在這兩個方向上取得突破,AI Agent將會迎來真正的「終極進化」,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當AI變得越來越強大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