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轉型:告別地產雷區,擁抱核心資產,淨利暴增策略

中國人壽轉型:告別地產雷區,擁抱核心資產,淨利暴增策略

壽險巨擘的沉默轉身:從地產雷區到核心資產的煉金術

淨利暴增背後的秘密:一場風險切割與價值重塑的豪賭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風聲鶴唳的背景下,中國人壽,這艘手握萬億級資產的金融巨輪,正在進行一場悄無聲息卻又驚心動魄的資產配置大手術。 “清零”、”折價收購”、”果斷減持”,這些字眼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地切割著過往的投資版圖,也勾勒出其從地產”雷區”中抽身,轉向核心優質資產的戰略軌跡。 2024年,中國人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淨利潤高達1069.35億元,同比暴增108.9%! 這看似光鮮的數字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別被這翻倍的利潤給迷惑了。 這並非單純的市場回暖,而是精準的風險切割與對優質資產的極致挖掘所共同譜寫的”煉金術”。 試想一下,一位身經百戰的操盤手,如何在危機四伏的市場中,將燙手山芋般的資產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這不僅僅是數字遊戲,更是一場關乎生存的豪賭,一場對經濟週期轉換的深刻洞察。

這場轉型,不僅僅重塑了險資投資的底層邏輯,更如同X光般,照射出大型金融機構在經濟變革時期的生存哲學。 它告訴我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唯有不斷進化,才能在驚濤駭浪中屹立不倒。 然而,這場看似完美的轉身,真的毫無風險嗎? 那些被”清零”、”折價”的資產,又將何去何從? 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遠洋的隕落與頤堤港的豪賭:險資地產博弈的冰與火之歌

從145億到3億:一場股權投資的噩夢

說起中國人壽與遠洋集團的糾葛,那簡直就是一出現實版的”冰與火之歌”,險資與房企之間的愛恨情仇,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7年,中國人壽手握遠洋集團價值高達136.3億港元的股權,那時候的遠洋集團,股價還能摸到5.1港元的階段性高點,可謂風光無限。 誰能想到,這一切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隨著地產行業流動性危機的爆發,遠洋集團的股價簡直可以用”斷崖式下跌”來形容,一路狂瀉至0.09港元,這簡直就是一場股民的噩夢! 中國人壽的持股市值也從145億港元瞬間縮水至3億港元,雖然持股比例還維持在接近三成的水準,但那也只是”紙上富貴”罷了,看得到,摸不著,更變現不了。 更令人膽戰心驚的是,遠洋集團2024年末的股東權益(不含少數股東)直接變成負數,-126.6億元,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遠洋集團已經徹底淪為資不抵債的”殼公司”,隨時都有可能爆雷。

壯士斷腕的背後:一場關乎生存的豪賭

面對這般慘烈的局面,中國人壽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壯士斷腕”。 這四個字聽起來簡單,但背後卻隱藏著無盡的痛苦與掙扎。 2024年末,中國人壽將其持有的遠洋集團相關金融產品餘額估值直接”清零”,沒錯,你沒聽錯,就是”清零”! 這意味著之前投入的真金白銀,全部打了水漂。 更狠的是,遠洋股權也徹底退出了合併報表,眼不見為淨。

這場”清零”操作,看似殘酷,實則高明。 它不僅切斷了潛在虧損的傳導鏈,避免了被遠洋集團拖下水的風險,更為其騰挪出了寶貴的資金空間,以便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這就像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必須切除壞死的肢體,才能保住性命。 中國人壽的這一步,正是為了自保,為了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折價收購的真相:撿破爛還是抄底?

在揮淚斬馬謖的同時,中國人壽也展開了另一項大動作:以”折價甩賣”的方式,將北京頤堤港一期、二期項目收入囊中。 這裡的”折價”二字,充滿了爭議,也引發了無數猜測。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頤堤港二期2024年4月末的淨資產為84億元,而遠洋集團竟然以40億元(含附屬債務)的價格將其轉讓,這相當於打了個對折! 更有甚者,第三方估值機構戴德梁行的估值高達122億元,而中國人壽的收購價甚至不足其一半。 這消息一出,輿論譁然,”核心資產流失”的質疑聲浪甚囂塵上。

但真的是遠洋賤賣資產嗎? 還是中國人壽趁火打劫? 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 險資的邏輯與一般房企不同,他們更看重的是現金流與抗通脹能力。 北京核心地段的商業地產,即便折價收購,其穩定的租金回報與長期增值潛力,遠勝於房企股權的”紙面浮虧”。 換句話說,中國人壽並不是在”撿破爛”,而是在”抄底”,在別人恐慌的時候,大膽買入優質資產。 這一步棋,看似冒險,實則充滿了智慧。

萬科、保利的逃亡:險資的精準踩踏還是落荒而逃?

地產股的血色浪漫:誰在裸泳?

在地產股這片充滿血腥味的戰場上,中國人壽的”止損”策略同樣犀利得讓人不寒而慄。 2022年,他們還曾大手筆重倉萬科A與保利發展,一度躋身兩家公司的第六大與第八大流通股東,風光無限。 但誰能想到,這場看似穩賺不賠的投資,最終卻變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逃亡?

隨著地產股集體”失血”,股價一瀉千里,中國人壽也坐不住了。 2024年第二季度,他們果斷從萬科A與保利發展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消失,就像從未出現過一樣。 根據Wind數據顯示,中國人壽持有萬科A的市值從2022年末的22.81億元縮水至2024年3月末的11.78億元,保利發展的持倉市值也從21.52億元降至14.41億元。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中國人壽在這兩隻地產股上就虧損了數億元!

當然,帳面上的虧損只是冰山一角。 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地產股的風險遠遠沒有結束,如果繼續持有,只會面臨更大的損失。 正所謂”明哲保身,及時止損”,中國人壽的這一舉動,無疑是明智之舉。

然而,也有人質疑,中國人壽是否過於恐慌? 是否錯過了反彈的機會? 畢竟,萬科A的股價一度跌至6.18元,保利發展的股價也從17.7元的高點回落至7.3元,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但風險與機遇並存,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 中國人壽選擇了最保守,也是最安全的策略:及早抽身,避免更大的損失。

華發的定增陷阱:險資的快閃策略

不過,中國人壽的”止損”並非盲目撤退,而是帶有明顯的策略性選擇。 他們並非對所有地產股都避之不及,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投資策略。 2023年11月,中國人壽就參與了華發股份的定增,斥資6億元購入了7435萬股,當時的定增價格為8.07元,遠高於目前4.86元的股價。 這看起來像是一筆虧本的買賣,但事實並非如此。

當華發股份的股價在短期內衝高後,中國人壽迅速減持,套現離場。 截至2025年3月末,其持股市值僅剩2.78億元。 這一案例充分揭示了險資在地產股中的”快進快出”策略:利用短期波動獲取收益,而非長期持有,更像是一場投機遊戲。

這種策略看似精明,但風險也極高。 一旦判斷失誤,就可能被套牢,血本無歸。 因此,只有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強大的風險控制能力,才能玩轉這種”快閃策略”。 中國人壽的這一舉動,也再次印證了險資在地產股投資上的謹慎態度:不求長期持有,但求短期獲利。

廣發銀行的低效分紅:難言的苦衷還是另有盤算?

銀保渠道的黃昏:誰在唱衰?

作為一家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廣發銀行的表現直接關係到中國人壽的投資回報,這層關係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然而,廣發銀行近年來的表現卻有些差強人意,讓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2024年,廣發銀行實現稅後利潤150億元,同比下降了5個百分點,可供普通股股東分配的淨利潤為129.81億元,分紅比例僅為12.9%。 這個數字與A股上市股份制銀行動輒20%以上的分紅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讓人大跌眼鏡。 更令人唏噓的是,審計署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報告甚至點名批評中國人壽集團”多報服務實體經濟規模920.32億元”,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暴露出其旗下金融機構在合規性上存在的短板。

面對如此窘境,我們不禁要問:廣發銀行的分紅能力為何如此低下? 是經營不善,還是另有盤算? 難道真的是”難言的苦衷”?

事實上,廣發銀行的低分紅率與其發展戰略有著密切的關係。 作為一家”以零售銀行為特色”的銀行,廣發銀行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擴張網點、開發新產品、提升服務質量,這無疑會壓縮其分紅空間。 此外,廣發銀行還面臨著來自其他大型銀行的激烈競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不得不加大投入,這也進一步限制了其分紅能力。

集團輸血還是自力更生:廣發銀行的未來在哪裡?

儘管廣發銀行的分紅能力不盡如人意,但在銀保協同方面,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價值。 畢竟,背靠中國人壽這棵大樹,廣發銀行在獲取客戶、銷售保險產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23年,廣發銀行代理中國人壽銀保首年期交保費收入高達17.99億元,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但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這一數據卻降至14.42億元,同比下滑近兩成。 這是否意味著銀保渠道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險資與銀行之間的協同效應正在減弱?

這一趨勢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市場變革。 在利率下行週期,銀保渠道的低利率產品吸引力下降,而高淨值客戶更傾向於直接對接險企的資管產品。 這意味著,廣發銀行如果不能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其對集團的貢獻或將持續承壓。 未來,廣發銀行是選擇繼續依賴集團”輸血”,還是努力實現”自力更生”? 這將決定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不動產的文藝復興:險資的周期防禦聖經

另類資產的誘惑:高收益還是高風險?

在金融市場風雲變幻的今天,中國人壽的資產配置邏輯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 他們不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是開始積極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分散風險,提高收益。 其中,不動產,這種看似傳統的資產,再次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截至2023年6月末,中國人壽的商業不動產在總資產中占比僅為3%,這個比例遠低於國際同行,也與其萬億級的資產規模極不相稱。 但這一切正在悄然改變。 2024年,中國人壽持有的實物資產類不動產公允價值從926.55億元猛增至1447.7億元,增幅高達56%! 這猶如一場”不動產的文藝復興”,宣告著險資對不動產價值的重新認識。

為什麼險資會如此青睞不動產? 不動產真的能成為險資的”周期防禦聖經”嗎? 讓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

首先,不動產具有長期穩定現金流的特性。 商業地產的租金收入、辦公樓的物業管理費、物流倉儲的倉儲費,這些都能為險資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抵禦通脹,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其次,不動產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較低。 在股票市場波動劇烈、債券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不動產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最後,不動產具有一定的抗通脹能力。 隨著物價上漲,房地產的價值也會隨之上升,從而保護投資者的購買力。

然而,不動產投資也並非毫無風險。 商業地產的空置率、租金下跌、物業老化等問題,都可能影響其收益率。 此外,不動產的流動性較差,難以快速變現,這也增加了投資的風險。

不動產配置的迷思:學界與業界的論戰

儘管不動產具有諸多優勢,但學界與業界對其配置比例仍然存在爭議。 一些學者認為,險資應該加大對不動產的配置力度,將其占比提升至10%甚至更高,以實現長期穩健的投資回報。 但也有一些業界人士認為,不動產投資風險較高,流動性較差,不宜過度配置,應該保持謹慎態度。

在2023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曾直言:”成熟的商業地產能跨越周期保值增值,且與其他資產相關性低,是長期資金的重要配置品種。” 這番話充分表達了中國人壽對不動產價值的認可,也預示著其將在未來加大對不動產的投資力度。 相比之下,國外保險公司普遍將不動產配置比例維持在10%左右,而中國人壽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人壽將在不動產市場掀起一場新的”淘金熱”? 我們拭目以待。

大象轉身:險資的生存哲學與未竟之業

千億利潤的神話能否延續:一場關乎榮譽的戰役

在利率下行、地產調整、監管趨嚴的多重壓力下,中國人壽的轉型之路,無疑將成為中國險資的风向标。 它的成敗,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命運,更映射出整個金融體系在周期更迭中的韌性與智慧。 然而,這場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它面臨著諸多挑戰,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中國人壽的”去地產化”戰略,本質上是對中國經濟周期轉換的主動適應。 從遠洋股權的清零,到北京頤堤港的折價收購;從萬科、保利的止損,到華發定增的快速退出,其動作鏈條清晰地展現了險資對”安全邊際”的極致追求。 然而,這一轉型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商業地產的估值泡沫是否已被透支? 銀保協同的邊際效益能否回升? 廣發銀行的分紅能力何時修復?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決定中國人壽能否在新一輪經濟周期中延續”千億利潤”的神話。

轉型之路的荊棘:險資的未來猜想

面對未來,中國人壽還有許多”未竟之業”需要完成。 他們需要不斷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提高投資收益率;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控制投資風險;需要提升服務質量,滿足客戶需求;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經營效率。 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同時,中國人壽的轉型也為其他險資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險資應該如何應對? 如何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取得平衡?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共同探討。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加穩健、更加高效、更加具有競爭力的中國險資行業。 他們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