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平安志願者活動:公益秀背後的兒童安全教育反思

德化平安志願者活動:公益秀背後的兒童安全教育反思

德化七月:平安志願者與被熱浪扭曲的現實

七月,德化的空氣黏膩得像一塊嚼過的口香糖,熱浪一波波襲來,連遠處的山巒都彷彿被蒸騰得扭曲變形。就在這片被太陽烤得焦黃的土地上,一群身穿紅色“平安志願者”馬甲的人,突兀地出現在鄉間小道上。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一場單純的公益活動,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帶著濃厚商業氣息的公關秀?

紅色馬甲與鄉間小路:一場精心設計的救贖?

7月28日,平安產險德化支公司的志願者們,打著“傳遞安全,守護成長”的旗號,浩浩蕩蕩地開進了葛坑鎮葛坑村。說實話,我對這種“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向來抱持著懷疑態度。在商言商,保險公司最擅長的,不就是風險評估和利益最大化嗎?現在突然關心起鄉村兒童的安全,難道真的是良心發現,還是另有所圖?

他們與德化縣葛坑鎮葛坑村村委合作,舉辦了一場名為“繪就安全畫卷,守護鄉村未來”的安全教育活動。這個口號聽起來冠冕堂皇,但仔細一想,卻充滿了漏洞。所謂的“安全畫卷”,真的能為孩子們築牢安全防線嗎?還是只是一場讓大人們自我感動的鬧劇?更何況,這種活動選擇在偏遠鄉村舉行,真的能觸及到最需要幫助的群體,還是只是為了營造一種“關懷弱勢”的形象?

防溺水、防詐騙:誰在餵養天真的羔羊?

活動室裡,平安產險德化支公司的志願者陳曉聰,正用她那甜膩的嗓音,給孩子們“聲情並茂”地講述防溺水和防詐騙的知識。坦白說,我最受不了的就是這種刻意裝出來的親切感。她指著那些精心準備的圖文資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剖析著一個個“真實案例”。說實話,這些案例真的“真實”嗎?還是經過了精心挑選和包裝,旨在達到某種宣傳效果?

圖文並茂的謊言:安全知識,還是預設的恐懼?

“小朋友們,陌生電話裡說中獎要先交錢的,都是騙子哦!”“獨自去河邊玩耍很危險,一定要在大人陪同下才能靠近水域。”“要是有不認識的叔叔阿姨說帶你去找爸爸媽媽,可千萬別信哦。”聽聽,這都是些什麼老生常談?這些“安全知識”,難道孩子們的父母、老師從來沒有教過嗎?還是說,這些志願者認為鄉村的孩子們都是一群無知的羔羊,需要他們來“啟蒙”?更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是,這種教育方式,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孩子,實際上卻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下恐懼的種子。他們被告知世界充滿了危險,到處都是潛在的騙子和陷阱。這樣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嗎?還是會讓他們變得膽小怕事,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

畫筆下的安全世界:孩子們的恐懼,大人的粉飾

在平安志願者們的引導下,孩子們紛紛拿起畫筆,在白紙上描繪心中的安全世界。我必須承認,這個環節看起來確實挺有意思的。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勾勒出他們對安全的理解,有的畫了“禁止獨自下水”的警示牌,有的畫了在大人陪同下游泳的場景,有的則畫出了危險水域旁醒目的“禁止游泳”警示牌。這些畫作,看似充滿童真,實則卻隱藏著大人們對孩子們的期望和恐懼。

泳池、警示牌:被簡化的危險,被操控的童真

這些畫作,其實是一種被簡化的、被過濾的現實。孩子們畫的不是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而是大人們希望他們看到的、記住的“安全”形象。泳池代表著在可控環境下的安全,警示牌則代表著對危險的敬畏。但真正的生活,遠比這些圖畫要複雜得多。孩子們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如何避免危險,更是如何在面對危險時保持冷靜和機智。然而,這些都被簡化成了幾張圖畫,幾句口號。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繪畫過程中,平安產險的志願者們還不斷與孩子們互動,“寶貝,你覺得如果看到有人落水,應該怎麼做呀?”“對啦,要趕緊喊大人,可不能自己跳下去哦。”這種互動,看似是為了引導孩子們思考,實則卻是在潛移默化地灌輸一種“絕對安全”的觀念。他們被告知,遇到危險只要喊大人就夠了,卻沒有被告知,如果大人不在身邊,他們應該怎麼辦。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剝奪了孩子們的自主性和判斷力,也讓他們對真實的危險缺乏應有的認識。

安全手冊與文具:廉價的施捨,昂貴的安心

活動結束後,平安產險德化支公司還向孩子們發放了安全知識手冊和文具。我不禁冷笑,這套路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一本印刷粗糙的安全知識手冊,幾支廉價的鉛筆和橡皮,就能換來大人們心安理得的自我感動?就能讓這些孩子們真正遠離危險?這種“施捨”,看似慷慨,實則卻廉價得可笑。真正昂貴的,是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商業利益,是那些用孩子們的笑容堆砌起來的品牌形象。

暑假、牽掛:表演性的關懷,真實的漠視?

“每年暑假,鄉村兒童的安全問題都讓我們十分牽掛。”陳曉聰笑著說,“這次活動,就是想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看到他們認真的模樣,我們覺得特別有意義!”聽聽,這話說得多麼動聽,多麼充滿“人道主義關懷”。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他們真的如此“牽掛”鄉村兒童的安全,為什麼只在暑假才想起他們?為什麼只舉辦這麼一場蜻蜓點水般的活動?為什麼不投入更多的資源,去改善鄉村的教育和醫療條件?這種“關懷”,充其量只是一種表演性的姿態,一種用來掩蓋真實漠視的工具。他們關心的,不是孩子們的真實處境,而是自己的企業形象。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在用廉價的善舉,換取昂貴的聲譽。

安全畫卷:一場拙劣的演出

此次活動通過“知識講解+創意表達”的形式,將專業性的安全知識轉化為兒童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內容。說白了,就是把原本就簡單的東西,再簡化一遍,然後用一些花里胡哨的形式包裝起來,讓人覺得他們做了很多事情。活動依托村委會場地,邀請當地5-12歲兒童參與,由志願者團隊擔任宣教講師,結合鄉村生活場景,重點傳授溺水自救互救技巧、識別防範常見詐騙的方法,最終通過“安全畫卷”創作讓安全意識可視化、記憶化。這一切,聽起來都那麼完美,那麼有條不紊。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漏洞百出的演出嗎?孩子們只是演員,志願者只是導演,而真正的觀眾,則是那些被蒙在鼓裡的社會大眾。

誰在收割這場名為“愛”的鬧劇?

他們不僅為鄉村兒童送去了安全知識,更用溫暖的陪伴和有趣的形式,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安全的種子。這句話,簡直是這場鬧劇的最佳總結。所謂的“安全知識”,不過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常識;所謂的“溫暖的陪伴”,不過是一些短暫的、表演性的互動;而所謂的“安全的種子”,恐怕只是一些恐懼和不安的萌芽。真正被種下的,是孩子們對世界的片面認知,是對自身能力的懷疑,是對大人們的盲目信任。而最終收割這一切的,不是這些孩子,而是那些站在幕後,操控著這場名為“愛”的鬧劇的企業和個人。他們用孩子們的純真,換取了自己的利益,用孩子們的笑容,掩蓋了自己的罪惡。這就是真相,一個令人感到悲哀和憤怒的真相。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