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越科技警示函:科創板募資、會計與關聯交易亂象

清越科技警示函:科創板募資、會計與關聯交易亂象

科創板新星隕落?清越科技遭警示函,背後真相令人咋舌

科創板,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創新搖籃,近年來卻頻頻爆出令人扼腕的消息。最新一起案例,便是這家名為清越科技(688496.SH)的公司。一紙來自江蘇證監局的警示函,猶如一記重錘,狠狠敲醒了那些沉浸在科技光環中的投資者。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讓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淪落至此?警示函背後,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內幕?

募資光環下的隱憂:一紙警示函揭開的真相

清越科技,這家專注於OLED顯示技術的公司,2022年底頂著「科創板新秀」的光環上市,募資逾7億人民幣,一時間風光無限。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兩年多時間,就因為一系列違規行為,被監管部門點名警告。這份警示函,不僅是對清越科技的一次處罰,更是對整個科創板市場的一次警醒。它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光鮮亮麗的招股書背後,是否暗藏著不為人知的風險?

離奇的資金流向:募資款竟成銀行理財的提款機?

募資,對於一家亟需資金發展的科技企業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然而,清越科技卻將這筆救命錢,玩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花樣。不是投入到技術研發,也不是擴大生產規模,而是頻繁地轉入一般結算帳戶,然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這操作,簡直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把科創板當成了自家開的銀行。

匪夷所思的操作:左手募資,右手理財?

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反面教材!募資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支持企業的創新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而清越科技呢?他們似乎把募資當成了一種「無本萬利」的投資手段。一手從市場上圈錢,另一手轉手投入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坐享收益。這種操作,不僅是對投資者信任的辜負,更是對科創板定位的公然挑釁。難道科創企業的使命,就是幫銀行拉存款?

監管在哪裡?內部控制形同虛設?

更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明目張膽的違規行為,竟然能夠多次發生,而沒有及時被發現和制止。公司的內部控制是擺設嗎?監管部門的眼睛是瞎了嗎?如果連最基本的募資用途監管都做不到,科創板的公信力又從何談起?這背後,是否暴露出監管體系存在嚴重的漏洞?那些高喊著「支持創新」的口號,是否只是一句空話?

會計的障眼法?CTP+OLED 產品貿易暗藏玄機

如果說募資款的亂用是明目張膽的違規,那麼 CTP+OLED 產品貿易類業務的財務核算問題,則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會計魔術」。收入確認方式的選擇,看似簡單的會計處理,卻能直接影響公司的營收數據,進而影響投資者的判斷。清越科技,顯然深諳此道。

總額法還是淨額法?會計準則成了隨意塗抹的橡皮泥?

按照會計準則,對於 CTP+OLED 產品貿易類業務,應該採用淨額法確認收入。簡單來說,就是只確認貿易差價作為收入。但清越科技卻劍走偏鋒,選擇了總額法,將全部貿易金額都計入營業收入。這就像是把進貨的錢也算成了自己的收入,數字自然好看多了。這種「數字遊戲」,不僅扭曲了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更是對投資者的一種欺騙。難道在某些人眼中,會計準則只是一塊可以隨意塗抹的橡皮泥,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遲來的更正:掩蓋真相還是亡羊補牢?

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個錯誤並非一開始就被發現。直到 2024 年 7 月 6 日,清越科技才姗姗來遲地進行前期差錯更正,將 2023 年第三季度報告中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同時調減 1,366.76 萬元。這不禁讓人懷疑,究竟是公司主動發現了錯誤,還是迫於監管壓力才不得不進行更正?如果是前者,為何拖延如此之久?如果是後者,那麼之前發布的財務報告,又有多少水分?這種遲來的更正,更像是為了掩蓋真相,而不是真正的亡羊補牢。

檯面下的交易:實控人親屬企業竟成「隱形」關聯方?

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之間的交易,本就應該受到嚴格的監管。畢竟,稍有不慎,就可能淪為利益輸送的工具。而清越科技的這起關聯交易,更是讓人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實控人近親屬控制的企業,竟然成了公司的「隱形」合作夥伴,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工程款的秘密:肥水不流外人田?

根據公告,棗莊市宏遠建築工程公司(以下簡稱棗莊宏遠)是清越科技實控人高裕弟近親屬控制的關聯企業。2023 年 5 月至 6 月,清越科技與棗莊宏遠簽訂了《工程合同》及相關補充協議,並支付工程款 363 萬元。這筆錢,最終流向了誰的口袋?是否經過了公平公正的招標程序?工程質量是否符合標準?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信息披露的黑洞:半年報的「選擇性」遺忘

更令人感到蹊蹺的是,這筆關聯交易,竟然沒有在 2023 年半年報中披露。這究竟是疏忽大意,還是有意隱瞞?半年報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窗口,理應真實、準確、完整地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而清越科技卻選擇性地「遺忘」了這筆關聯交易,難道是覺得這筆交易見不得光?這種「選擇性」披露,不僅是對投資者知情權的侵犯,更是對市場公平原則的踐踏。

警示函背後的代價:誰該為此負責?

收到警示函,對於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來說,都絕非光彩的事情。它不僅意味著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更可能引發投資者的恐慌,導致股價下跌。那麼,在這起事件中,究竟誰該為清越科技的違規行為負責?一句「主要責任」,真的就能撇清所有關係嗎?

高管的失職:一句「主要責任」就能撇清關係?

根據江蘇證監局的決定,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高裕弟、時任董事會秘書兼財務總監張小波,對上述信息披露違規事項承擔主要責任。然而,僅僅一句「主要責任」,就能完全概括他們的責任嗎?作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和財務負責人,他們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數據,理應有著最清晰的了解。如果他們沒有盡到應有的監督和管理職責,導致公司發生違規行為,僅僅承擔「主要責任」是否太過輕描淡寫?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應該為自己的失職行為,付出更大的代價?

诚信档案的污点:未來之路將何去何從?

被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對於任何一個市場參與者來說,都是一個難以抹去的污點。它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職業生涯,更可能對公司的未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清越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因為違規行為被記入誠信檔案,這無疑是對其品牌形象的一次重創。未來,他們將如何重建投資者的信任?又將如何面對更加嚴格的監管?這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募資超額的狂歡:廣發證券賺得盆滿缽滿,股民卻欲哭無淚?

清越科技的上市,對於保薦機構廣發證券來說,無疑是一場盛宴。高昂的承銷及保薦費用,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對於那些相信科技夢想、投入真金白銀的股民來說,等待他們的,卻可能是一場噩夢。超募背後,究竟是企業的遠見卓識,還是券商的利益驅動?

超募的真相:是企業的遠見,還是市場的盲從?

清越科技原本計劃募資 4 億元,但最終實際募資淨額卻高達 7.35 億元,超募了超過 3 億元。這種超募現象,在科創板並不少見。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市場對科技企業的追捧,導致投資者過於樂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企業為了擴大融資規模,故意誇大項目前景。但無論是哪種情況,超募的資金,都可能被企業用於非主營業務,甚至是違規行為,最終損害投資者的利益。清越科技的案例,無疑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高昂的發行費用:券商的盛宴,股民的買單?

清越科技的發行費用高達 8944.53 萬元(不含增值稅),其中廣發證券就拿走了 6265.44 萬元的承銷及保薦費。這筆費用,佔募資總額的比例相當高。對於券商來說,承銷保薦業務是一項風險較低的穩定收入來源。但對於股民來說,這筆費用卻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如果企業經營不善,股價下跌,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的股民。這種券商賺得盆滿缽滿,股民卻欲哭無淚的現象,在資本市場上屢見不鮮,令人唏噓。

連年虧損的泥潭:清越科技的未來在哪裡?

如果說違規行為是清越科技的「病灶」,那麼連年虧損,則是這家公司揮之不去的「病根」。自上市以來,清越科技的業績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2023 年、2024 年及 2025 年第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均為負值。這種持續虧損的局面,不僅讓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感到擔憂,也暴露出科創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困境。

科創板之殤:創新企業的困境與挑戰

科創板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支持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許多科創企業卻面臨著盈利困難、估值過高等問題。一方面,科技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短期內難以產生盈利;另一方面,市場對科技企業的估值往往過高,導致股價泡沫。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這些企業就容易陷入困境。清越科技的案例,正是科創板發展過程中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在支持創新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其盈利能力和風險控制。

燒錢的遊戲:技術研發與盈利之間的難題

對於科技企業來說,技術研發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然而,技術研發往往是一個「燒錢」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如果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或者無法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的商業價值,就很容易陷入虧損的泥潭。清越科技,顯然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如何在技術研發和盈利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擺在所有科創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深度剖析:清越科技事件的警示意義

清越科技的遭遇,絕非孤例。在資本市場上,類似的違規事件層出不窮。然而,每一次事件的發生,都應該成為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契機。清越科技事件,不僅是對個別企業的一次警示,更是對整個市場監管體系的一次拷問。我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堵住監管漏洞,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才能營造一個更加健康、透明、公平的資本市場。

監管漏洞: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清越科技事件暴露出監管體系存在一些明顯的漏洞。首先,對於募資資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導致企業可以隨意挪用資金;其次,對於關聯交易的披露,存在監管盲區,使得企業可以通過隱瞞關聯關係來進行利益輸送;再次,對於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缺乏有效的審核機制,使得企業可以通過會計手段來操縱利潤。要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就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完善監管制度,建立更加嚴格的審核機制,讓違規行為無所遁形。

投資者保護:如何擦亮眼睛,避免踩雷?

在信息不對稱的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往往處於弱勢地位。要避免踩雷,投資者需要擦亮眼睛,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和判斷能力。首先,要仔細閱讀招股說明書和財務報告,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風險因素;其次,要關注企業的負面新聞和監管公告,及時掌握企業的動態;再次,要理性投資,不要盲目追捧熱點概念,更不要輕信內幕消息。只有這樣,才能在複雜的資本市場上保護自己的利益。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