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度闖關科創板:恆坤新材的豪賭,是技術突圍還是資本遊戲?
資本市場的戲碼,永遠比連續劇更抓人眼球。劇情反轉再反轉,高潮迭起,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什麼。這不,廈門恆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坤新材」),一家號稱要打破國外壟斷,在光刻材料領域實現「國產替代」的企業,又要第二次衝擊科創板了。這一次,他們是胸有成竹,還是鋌而走險?
第一次上會被「暫緩審議」,這對任何一家擬上市公司來說,都無疑是一記重拳。意味著監管層對其資質、經營、甚至道德都存在著高度的疑慮。然而,恆坤新材並沒有就此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這份勇氣,值得給個「讚」。但光有勇氣是不夠的,科創板的大門,可不是隨便就能敲開的。它需要真金白銀的技術,紮紮實實的業績,以及乾乾淨淨的歷史。
恆坤新材的故事,充滿了爭議。一方面,它身處國家戰略高度重視的半導體產業鏈,肩負著打破「卡脖子」技術的重任;另一方面,它的「科創」成色,卻屢遭質疑。自產產品的不可控、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以及前股東的黑歷史,都像一顆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這場IPO豪賭,恆坤新材究竟是想藉助資本的力量,實現真正的技術突圍,還是仅仅想在資本市場上圈一筆錢?讓我們拭目以待。
上交所再審:恆坤新材的命運之日?
8月29日:決定生死的二次上會
8月29日,這一天對恆坤新材來說,無疑是命運之日。上交所的上市委員會將再次審議其科創板IPO申請,這不僅僅是對其財務數據、技術實力的審查,更是對其企業道德、社會責任的拷問。如果說第一次上會是「壓力測試」,那麼這一次就是真正的「生死大考」。
在資本市場,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即使是明星企業,也可能在一次審議中被打回原形。恆坤新材能否吸取上次的教訓,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消除監管層的疑慮,將直接決定其能否順利登陸科創板。這場考試,考的不仅仅是專業知識,更是企業的誠信和擔當。
募資10億的背後:光刻材料的國產替代夢?
恆坤新材此次IPO,計劃募資10.07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集成電路前驅體二期項目」和「集成電路用先進材料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指向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實現光刻材料的國產替代。要知道,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光刻材料是核心中的核心,直接影響著晶片的性能和良率。長期以來,這一領域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中國企業想要突圍,難度可想而知。
恆坤新材想要打破壟斷,實現「國產替代」,這無疑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募資10億,看似雄心勃勃,但能否真正轉化為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畢竟,半導體產業的研發投入是個無底洞,10億元,可能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恆坤新材自身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技術空心化、股權代持等。在這種情況下,募資10億,究竟是為「國產替代」夢想插上翅膀,還是為資本遊戲添磚加瓦?
首次折戟:上市委的三重拷問
知識產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首次上會被否,知識產權問題絕對是懸在恆坤新材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上市委毫不客氣地質疑:相關產品技術是否存在知識產權糾紛風險?這可不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問話,而是直指恆坤新材的核心競爭力是否紮實可靠。在半導體這種高度依賴技術的行業,一旦涉及知識產權糾紛,輕則賠錢了事,重則直接被判「死刑」。
一家企業,如果連自己的技術都說不清楚來源,那還談什麼創新?談什麼「國產替代」?恆坤新材需要拿出鐵證,證明自己的技術是貨真價實的,是完全自主可控的,而不是靠「拿來主義」或者「擦邊球」。否則,即使僥倖上市,也遲早會被市場打回原形。
會計處理的羅生門:淨額法的變更玄機
會計處理方式的變更,往往是企業玩弄財技的慣用伎倆。恆坤新材在2021年突然將引進業務收入的確認方式從「總額法」調整為「淨額法」,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上市委顯然對此高度警惕。
「總額法」和「淨額法」,雖然只是會計上的技術處理,但對企業的營收、利潤影響巨大。採用「總額法」可以放大營收規模,讓企業看起來更「高大上」;而採用「淨額法」則可以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讓企業看起來更「賺錢」。恆坤新材在上市前夕突然變更會計處理方式,很難不讓人懷疑其有粉飾業績的嫌疑。
更令人玩味的是,恆坤新材聲稱,變更的原因是因為「監管政策解析更明確」。這句話看似冠冕堂皇,實則暗藏玄機。難道之前的會計處理方式一直存在問題?如果是這樣,之前的財務數據是否真實可靠?恆坤新材需要給投資者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不是用一句模糊不清的「政策變更」來搪塞。
存貸雙高的謎團:利息收入的財技?
手握巨額存款,同時又背負著高額貸款,這種「存貸雙高」的現象,在中國企業中並不少見。但如果一家企業的長期定期存款收益率,竟然高於銀行的借款利率,那就實在是太蹊蹺了。恆坤新材就存在這種情況,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其是否在利用利息收入來調節利潤。
在正常情況下,銀行的貸款利率肯定要高於存款利率,這是銀行盈利的基礎。如果一家企業的存款收益率高於貸款利率,那意味著它有可能通過某種特殊渠道,獲得了高於市場水平的存款利率。這種情況,往往伴隨著一些灰色交易或者利益輸送。
恆坤新材需要向監管層和投資者解釋清楚,其高額存款的來源是什麼?存款利率為什麼會高於貸款利率?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如果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其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將會大打折扣。
披著羊皮的狼?恆坤新材的自產迷局
自產比例的障眼法:誰在為誰輸血?
恆坤新材最想讓投資者看到的,莫過於其「自產產品收入占比提升」的故事。招股書裡,數字像變魔術一樣,自產產品佔比蹭蹭往上竄,彷彿一夜之間就從「進口依賴型」企業變成了「自主創新領頭羊」。但仔細一扒,這華麗外衣下,藏著的恐怕是另一個故事。
數字會說話,但說的往往是你想讓它說的話。恆坤新材的「自產收入占比提升」,很大程度上是會計處理調整的功勞。把本來應該算作營收大頭的引進產品收入,用「淨額法」一處理,營收瞬間縮水,自產產品的占比自然就顯得高了。這就像把一個胖子P瘦,並不能改變他肥胖的本質。
真正決定企業命運的,是毛利貢獻。數據顯示,即便到了2024年,引進產品對恆坤新材毛利的貢獻仍然高達65.86%。換句話說,恆坤新材現在的盈利,主要還是靠引進產品在「輸血」。一旦引進業務受阻,或者市場競爭加劇,恆坤新材的盈利能力將會受到嚴重衝擊。
產能利用率的真相:技術空心化風險?
如果說「自產收入占比提升」是障眼法,那麼「產能利用率低下」就是恆坤新材技術空心化的鐵證。招股書顯示,其核心產品如KrF光刻膠、BARC的產能利用率僅為17.55%、21.43%,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這說明什麼?說明恆坤新材的自產產品,根本賣不出去,或者說,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
產能利用率低,意味著巨大的資源浪費。一方面,生產線閒置,設備折舊照常發生,白白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研發投入無法攤銷,技術優勢無法轉化為經濟效益。長此以往,恆坤新材的技術研發將會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被市場淘汰。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現有產能尚未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恆坤新材還要進行大規模擴張。這種行為,就像一個吃不飽飯的人,還要拼命蓋房子。如果市場開拓不及預期,新增產能無法有效消化,將會進一步加劇折舊壓力,拖累公司業績。
專利的數量與質量:核心技術的軟肋
專利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恆坤新材雖然擁有36項發明專利,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專利大多集中於工藝優化,而核心配方仍然依賴外部合作。這就像一個廚師,只會炒菜,卻不會調味,永遠做不出真正美味的佳餚。
更糟糕的是,恆坤新材的核心配方,還與供應商共享知識產權。這意味著,恆坤新材不僅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技術,還存在被供應商「卡脖子」的風險。一旦供應商停止合作,或者提出苛刻的條件,恆坤新材將會陷入被動。
與同行業的領先企業相比,恆坤新材的專利數量明顯偏少。彤程新材、南大光電等企業的發明專利數量,是其10倍以上。這說明,恆坤新材在技術儲備方面,與領先企業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客戶集中度的隱憂:命懸一線的供應鏈
客戶集中度高,是擬上市公司的一大忌。恆坤新材的前五大客戶占比長期超過97%,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更是高達60%以上。這意味著,恆坤新材的命運,幾乎完全掌握在少數幾個客戶手中。
這種高度依賴單一客戶的模式,在半導體行業週期性下行時風險極高。一旦主要客戶的需求下降,或者轉向其他供應商,恆坤新材的營收將會大幅下滑,甚至面臨生存危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恆坤新材的客戶結構並不穩定。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客戶自身戰略的調整,恆坤新材很難保證能夠長期維持現有的客戶關係。一旦失去主要客戶,恆坤新材的未來將會充滿不確定性。
檯面下的秘密:股權代持的驚天內幕
多層代持的迷宮:誰是真正的老闆?
如果說前面的財務數據和技術指標還能用專業術語來包裝,那麼股權代持問題,就是赤裸裸的「黑歷史」了。恆坤新材的股權結構,簡直就是一個迷宮,多層級、多主體的代持關係,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種情況在擬IPO企業中極為罕見,堪稱「現象級案例」。
招股書披露,恆坤新材主要股東間至少存在31筆股權代持,涉及實控人易榮坤、前第二大股東呂俊欽、第三大股東李湘江等核心人物。這說明什麼?說明恆坤新材的股權關係非常混亂,甚至可能存在隱瞞實際控制人的情況。
在資本市場,股權清晰是企業上市的基本前提。如果股權關係不清不楚,投資者就很難判斷誰是真正的老闆,誰在為誰謀利。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經營決策很容易受到干擾,甚至出現內部人控制的風險。
前股東的黑歷史:洗錢嫌疑的陰影?
恆坤新材的前第二大股東呂俊欽,曾因開設網絡賭場罪被判刑9年9個月。更可怕的是,他用於代持的1000萬元資金,被市場質疑來源於非法所得。這使得恆坤新材面臨嚴重的洗錢嫌疑和合法合規風險。這簡直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讓恆坤新材的上市之路徹底崩盤。
一家企業的前股東,如果涉及刑事犯罪,而且犯罪所得可能與企業有關聯,那麼這家企業的聲譽將會受到極大的損害。投資者會質疑,這家企業的資金來源是否乾淨?是否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
儘管恆坤新材聲稱「現有股東出資不涉及違法所得」,但這種「自證清白」的方式,顯然難以服眾。畢竟,要證明一筆資金的來源乾淨,需要提供完整的資金流水證明,而不是空口無憑的聲明。
資訊披露的誠意:交易所的質疑與公司的迴避
面對交易所的質疑,恆坤新材的資訊披露顯得誠意不足。對於代持資金來源、勾陳資本關聯交易公允性、呂俊欽資金合法性等關鍵問題,公司僅提供部分轉賬憑證,未完整披露相關股東的資金流水。這種遮遮掩掩的態度,更加深了投資者對其治理規範的質疑。
在資本市場,資訊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是企業的基本義務。如果企業故意隱瞞重要資訊,或者提供虛假資訊,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恆坤新材的資訊披露不充分,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判斷,還會損害資本市場的公平和公正。這種行為,無異於自掘墳墓。
恆坤新材:科創板的成色幾何?
恆坤新材的二次上會,無疑是近期資本市場最受關注的事件之一。它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命運,更關乎科創板的定位和未來。科創板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支持那些真正具有創新能力、能夠引領產業變革的科技企業。但如果讓一些徒有其表、靠「財技」和「關係」包裝起來的企業混入其中,不僅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還會動搖科創板的根基。
恆坤新材究竟是不是一家真正具有「科創」成色的企業?這個問題,需要監管層做出嚴謹的判斷,也需要市場給予公正的評價。我們期待監管層能夠堅守原則,嚴把關口,讓真正有價值的科技企業脫穎而出,為中國的科技創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