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金研报:君实生物的豪赌与估值重塑
业绩背后的隐忧:烧钱不止,盈利遥遥无期?
中金公司一纸研报,看似上调了君实生物(01877)的目标价,背后却暗藏玄机。他们下调了2025年的盈利预测,从原本预计的亏损6.62亿元人民币,直接加码到亏损9.17亿元人民币!更引入了2026年的预测,依旧是亏损,高达3.15亿元人民币。这哪里是“研报”,分明是“验钞机”,一张一张地烧钱,却看不到尽头。
不得不佩服中金的“勇气”,在明知君实生物短期内难见盈利曙光的情况下,依然维持“跑赢行业”的评级,并将目标价大幅上调101.0%至36.98港元。理由是行业估值水平上升,以及君实生物PD-1/VEGF、DKK1单抗等品种研发进展积极。这逻辑,简直是空中楼阁!行业估值上升,难道君实就能鸡犬升天?研发进展积极,就能保证最终成功上市,并带来真金白银?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君实生物的未来,赌的是PD-1/VEGF双抗、DKK1单抗这些明星产品的研发成功,赌的是它们能够在市场上大杀四方。但问题是,生物医药研发本就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君实生物能否承受得起这持续的“烧钱”模式?如果研发失败,或者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那这被吹上天的估值,恐怕就要瞬间崩塌。
拓益的狂奔:PD-1的全球突围战,真能一帆风顺?
适应症扩张的幻觉:数量的胜利,质量的陷阱?
拓益,君实生物的当家花旦,1H25国内市场销售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42%。表面上看,增长势头喜人,但仔细分析,这增长背后有多少是新适应症的贡献?又有多少是靠着价格战和渠道铺货堆砌出来的?
目前拓益在国内已获批12项适应症,数量确实不少。但要知道,PD-1赛道竞争异常激烈,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巨头都在虎视眈眈。君实生物想要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仅仅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适应症的临床价值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患者真正能够从中获益?如果只是为了扩大适应症范围而盲目追求数量,最终只会陷入“多而不精”的陷阱。
国际化的迷雾:40国获批,是金玉其外还是确有价值?
研报中提到,拓益已在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印度等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全球商业化价值逐步显现。看到这个数字,我只能说,君实生物的公关团队确实厉害!
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听起来很唬人,但仔细想想,这里面有多少是发达国家?有多少是真正有市场潜力的国家?要知道,欧美市场对药品质量和疗效的要求非常高,君实生物能否满足这些市场的标准?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价格敏感度也很高,君实生物能否在价格上与当地企业竞争?
更何况,PD-1药物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曾经雄心勃勃地想要进军美国市场,但最终却铩羽而归。前车之鉴,君实生物真的能避免重蹈覆辙吗?我认为,君实生物的国际化之路,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双抗的诱惑:JS207,是差异化利器还是又一个Me-too?
分子设计的玄机:高亲和力,真能带来疗效奇迹?
JS207,君实生物的自研PD-1/VEGF双抗,号称可同时以高亲和力结合于PD-1与VEGFA,利用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的协同作用。听起来很美好,但双抗的研发难度可不是1+1=2那么简单。高亲和力,固然是优势,但如何平衡两种靶点的结合效率,如何避免脱靶效应,都是巨大的挑战。
更何况,PD-1/VEGF双抗赛道,早已是拥挤不堪。康方生物的AK112(依沃西),罗氏的Tecentriq(阿替利珠单抗)+ Avastin(贝伐珠单抗)联合疗法,都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JS207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拿出真正具有差异化的临床数据。如果只是在分子设计上玩一些花样,而无法在疗效上超越竞争对手,那最终也只能沦为“Me-too”产品。
联合疗法的豪赌:多线布局,是战略前瞻还是资源分散?
研报中提到,JS207已进入II期临床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三阴乳腺癌、肝癌等瘤种中开展与化疗、单抗、ADC等不同药物的联合探索。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多线布局,固然可以提高研发成功的概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
君实生物的资金实力,与恒瑞医药、罗氏等巨头相比,显然不在一个量级。在多个瘤种中开展联合疗法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资源分配不合理,或者临床试验设计不科学,很可能会导致所有项目都进展缓慢,最终错失市场机会。
我认为,君实生物应该集中优势资源,选择最具潜力的瘤种和联合疗法,进行重点突破。盲目扩张,只会分散力量,最终一无所获。
管线大跃进:君实的野心,能撑起未来的估值神话?
创新品种的炼金术:从临床到上市,还有多少坑要填?
君实生物号称建立了覆盖5大治疗领域、超过50项的创新产品管线,推进近30项产品的临床研究。这数字听起来着实吓人,但创新药研发,绝不是数量取胜的游戏。从临床到上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临床试验的失败、监管审批的延误、生产质量的控制,甚至竞争对手的狙击,都可能导致一款创新药胎死腹中。
研报中提到,特瑞普利单抗皮下注射剂型、IL-17单抗有望陆续申报上市;Claudin 18.2 ADC、PI3Kα抑制剂等有望于2025年内进入关键注册临床;PD-1/IL-2、EGFR/HER3 ADC、VEGF/TGF-β、CD3/CD20等项目早期临床数据有望陆续读出。这些“有望”,充满了不确定性。申报上市需要时间,关键注册临床需要资金,早期临床数据更需要验证。君实生物的管线,就像一座金字塔,塔基很大,但塔尖能否建成,还是个未知数。
早期数据的狂欢:是潜力无限,还是空中楼阁?
Biotech公司最擅长的,就是用早期临床数据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君实生物也不例外。研报中提到,PD-1/IL-2、EGFR/HER3 ADC、VEGF/TGF-β、CD3/CD20等项目早期临床数据有望陆续读出。这些数据,很可能会成为君实生物估值飙升的催化剂。
但是,早期临床数据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患者选择性高,都可能导致数据出现偏差。更何况,早期临床数据距离最终的商业化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多少项目能够顺利进入后期临床,又有多少项目能够最终上市,都是未知数。
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早期数据的光环所迷惑。要深入分析数据的真实性,评估项目的风险,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风险与机遇:悬在君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君实生物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研发失败的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国际合作不及预期的风险,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君实生物的头上,随时可能落下。
新药研发本就是一场高风险的游戏。即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团队,也无法保证研发一定成功。临床试验的失败、监管审批的延误,都可能导致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何况,PD-1赛道竞争异常激烈,君实生物能否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仍然是个未知数。
即使产品成功上市,也面临着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推广的力度、竞争对手的策略、医保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产品的销售额。更何况,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变化迅速,君实生物能否适应新的监管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合作,是君实生物实现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但国际合作也充满了风险。文化差异、利益冲突、技术转让的难题,都可能导致合作失败。更何况,国际政治局势变化莫测,君实生物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君实生物能够成功研发出具有差异化的创新药,或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那么其估值将会迎来巨大的提升。但投资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君实生物的风险,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