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华化学业绩崩盘:销量虚增难掩利润暴跌,新能源汽车成救命稻草?

长华化学业绩崩盘:销量虚增难掩利润暴跌,新能源汽车成救命稻草?

业绩惨淡下的粉饰:长华化学的“增长”神话还能讲多久?

虚假的繁荣:销量增长背后的利润崩塌

长华化学在2025年5月13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试图营造一种稳步增长的假象。销量增长18.61%,营收增长12.47%,这些数字乍看之下确实光鲜亮丽。但稍微深究,就会发现这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暴跌49.90%,这才是真正的刺眼真相。销量上去了,利润却下来了,这意味着什么?要么是产品售价大幅降低,要么是成本控制彻底失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足以敲响警钟。这种只追求表面数字,不顾实际盈利能力的“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透支企业的未来。

遮遮掩掩的真相:开工率“高于行业平均”的诡辩

面对聚醚行业普遍开工率较低的质疑,长华化学的回应更是显得苍白无力。一句“综合产能利用率73.8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看似自信满满,实则毫无意义。行业平均水平是多少?这个数字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猫腻?不同细分领域、不同产品的开工率差异巨大,这种笼统的比较,根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更何况,开工率高并不代表盈利能力强。如果开足马力生产滞销产品,最终只会堆积库存,加剧亏损。这种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的回应,只会让人更加怀疑长华化学的真实经营状况。

自欺欺人的“机遇”:新能源汽车的救命稻草?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似乎成了长华化学眼中抓住的救命稻草。诚然,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材料的需求为聚醚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增长空间。但问题在于,这块蛋糕真的那么容易吃到吗?竞争对手们难道会坐视不理?长华化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又在哪里?仅仅依靠“高性能Hiclaim®系列聚醚”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恐怕没那么简单。更何况,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政策导向都存在不确定性,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此,无异于一场豪赌。

POP产品:鸡肋还是救命稻草?

被阉割的利润:POP产品毛利率暴跌的真相

POP(聚合物多元醇)产品作为长华化学的销量担当,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24.92%。然而,这份看似辉煌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实:POP产品的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什么?要么是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要么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产品售价不得不降低。无论哪种情况,都表明长华化学在POP产品领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即使销量再高,也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甚至可能陷入亏损的泥潭。

画饼充饥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在哪里?

面对POP产品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长华化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持续推行各环节的降本增效”和“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依靠压缩成本来维持利润,最终只会损害产品质量,失去市场竞争力。而“技术创新”的说法,则更像是一种空洞的承诺。长华化学声称要“提高产品品质及开发新产品、新应用”,但具体的新产品是什么?新应用又在哪里?在业绩说明会上,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种缺乏具体细节的表述,让人不禁怀疑长华化学是否真的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POP产品的盈利能力。与其空谈“技术创新”,不如拿出真金白银投入研发,推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海外扩张:一场豪赌?

东南亚、印度…是蓝海还是红海?

长华化学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声称2024年出口销量同比增长较大,主要市场集中在东南亚、印度、欧洲、中东等地。然而,这些地区真的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吗?东南亚和印度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当地企业实力不容小觑,欧美化工巨头也早已在此布局多年。长华化学作为一个国内企业,在品牌知名度、技术实力、市场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何况,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加剧,长华化学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这种盲目扩张,很可能导致巨额投入付诸东流。

可持续发展:空喊口号还是真抓实干?

长华化学在业绩说明会上大谈“可持续发展”,声称要“深度践行社会责任(ESG)理念”,打造“全流程的绿色产业链”。然而,这些动听的口号背后,又有多少实际行动?从原材料的绿色采购,到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再到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扎扎实实的努力。长华化学是否真的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还是仅仅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宣传手段,用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在没有看到具体的行动和数据之前,我们只能对长华化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持谨慎态度。

二氧化碳聚醚:一场豪赌?

“国际领先”的谎言:新技术的幻觉

长华化学将“二氧化碳聚醚及高性能多元醇项目”视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声称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工艺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利用二氧化碳替代部分石化材料,听起来确实很环保、很先进。但问题在于,“国际先进水平”究竟体现在哪里?长华化学仅仅强调其采用了“低温低压下聚合工艺”,比国内现有的高温高压工艺“安全性高”。但安全性高并不代表技术先进。更何况,二氧化碳聚醚的性能和应用范围是否真的如长华化学所描述的那么广阔?目前,二氧化碳聚醚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市场接受度也有限。长华化学能否克服这些挑战,真正将二氧化碳聚醚转化为盈利增长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2025年四季度投产:又一个遥遥无期的承诺?

长华化学声称“二氧化碳聚醚及高性能多元醇项目”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四季度建成投产。但考虑到化工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审批环节多、变数大,这个时间表能否如期实现,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何况,即使项目顺利投产,能否迅速达产达效,实现盈利,也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长华化学过往的项目建设记录是否良好?其项目管理能力是否能够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如果项目延期或者达产缓慢,势必会拖累公司的整体业绩,加剧投资者的担忧。这种遥遥无期的承诺,只会让投资者感到失望。

研发投入:真的在创新吗?

长华研究院:换汤不换药的组织架构调整

长华化学声称,为了“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将原有的“长华研究所”升级为“长华研究院”,并设立了六个研究所。这种组织架构调整,看似大手笔,实则很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研究所的数量增加,并不代表研发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升。关键在于,这些研究所是否真的能够聚焦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工作?是否能够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如果仅仅是挂个牌子,增加几个头衔,而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这种组织架构调整就毫无意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研发效率。

“核心竞争力”的自吹自擂

长华化学列举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离子液技术、催化剂技术、功能新材料技术、新产品结构设计、工艺配方技术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和环保节能技术。然而,这些技术真的具有独特性和领先性吗?还是仅仅是行业内普遍采用的通用技术?长华化学在业绩说明会上并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其技术优势。一句“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技术优势是动态的,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创新才能保持。如果长华化学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而不思进取,那么其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与其自吹自擂,不如脚踏实地,加大研发投入,推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