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置信的躍進:中國乳業的2025年狂想曲?
一場乳業界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各位看官,您沒看錯,這不是哪個三流科幻小說的開頭,而是中國乳業協會煞有介事地在廈門召開的「中國乳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主題竟然是「場景、空間和賽道」?Excuse me?我還以為來到了元宇宙,準備參加一場乳製品主題的虛擬實境派對。這年頭,開會不搞幾個聽不懂的名詞,好像就顯得不夠專業,不夠「高大上」。
但說真的,這場研討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愛麗絲掉進了兔子洞,一路上的奇遇令人目不暇給,真假難辨。什麼「提升乳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路徑」,什麼「為乳業振興注入新動能」,聽起來都像是打了雞血的口號,讓人忍不住想問:各位大佬,你們是認真的嗎?還是喝了過期的特侖蘇,產生了幻覺?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會議上拋出的一個個「亮眼」數據,簡直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平行宇宙。中國乳業的發展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奶牛單產已經超越美國?蒙牛寧夏工廠成為全球液態奶第一座燈塔工廠?這些說法,簡直比《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妙妙貓還要神秘莫測,讓人摸不著頭腦。
說實話,我對這些「戰略研討」和「頂尖智慧」的興趣,遠不如對這些數據背後的真相感到好奇。中國乳業究竟是真的一飛沖天,還是只是在玩一場數字遊戲?這場廈門會議,究竟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掩蓋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撥開迷霧,看看這場乳業「狂想曲」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世界級」奶源基地?是幻覺還是嗑了藥?
數據會說話?還是只說你想聽的?
陳萌山大佬在《中國乳業戰略發展重點課題研究報告(2025)》中宣稱,中國乳業的發展水平已經總體達到發達國家水平。Excuse me again?請問這是哪個平行宇宙的發達國家?是人均GDP超越美國,還是空氣質量超越瑞士?
報告還提到,中國牛奶產量位居全球前四,是全球牛奶主產區之一,奶牛養殖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數字化、集約化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這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詞彙,真的能代表中國乳業的真實水平嗎?還是只是一些精心包裝的數據,用來掩蓋行業的深層次問題?
更讓人感到可疑的是,報告還強調,中國連續17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做到抽檢「全覆蓋」,乳蛋白、乳脂肪含量達到乳業發達國家水平,牛奶成為中國人最安全、最有營養的食品之一。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中國消費者還對國產乳製品如此缺乏信心?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花高價購買進口奶粉?難道他們都是傻子嗎?
單產超越美國?別逗了,除非牛吃了金坷垃!
報告中還提到,2024年中國規模牧場單產已經達到美國水平。看到這裡,我差點把剛喝下去的牛奶噴出來。美國的奶牛是吃了什麼靈丹妙藥,還是打了什麼激素,才能達到如此驚人的單產水平?難道中國的奶牛也偷偷吃了金坷垃,所以才能一夜之間超越美國?
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乳業沒有進步。但是,把一些局部地區、個別企業的數據,放大到整個行業的水平,然後宣稱已經超越美國,這是不是有點太過於浮誇了?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除了能讓一些人自我陶醉之外,對中國乳業的真正發展又有什麼幫助?
蒙牛現代牧業:是標竿還是樣板戲?
報告中還特別提到了蒙牛旗下的現代牧業,稱其奶牛存欄量全球第一,原奶品質超越歐盟標準,成為中國規模化牧場精益養殖標杆。蒙牛當然是中國乳業的龍頭企業,現代牧業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但是,把一個企業的成功,當作整個行業的標竿,這是不是有點太過於片面了?
更何況,現代牧業的模式,真的適合中國所有的牧場嗎?它的高投入、高標準,真的能被廣大中小牧場所複製嗎?如果只是打造一個光鮮亮麗的樣板戲,而忽略了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那麼這種「標竿」又有什麼意義?
世界級智慧製造?是AI還是人工?
「十四五」的豐功偉業?還是自我吹噓?
國務院參事于康震在報告中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乳業取得突破性成就:產能供給實現質效雙升,安全底線全面築牢,科技賦能驅動產業升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讀完這段話,我只想說:這些都是真的嗎?還是只是一些官方辭令,用來粉飾太平?
產能供給質效雙升?指的是牛奶產量增加了,還是牛奶的質量提高了?安全底線全面築牢?指的是三聚氰胺事件已經徹底成為歷史,還是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來保障安全?科技賦能驅動產業升級?指的是AI技術已經全面應用於乳製品生產,還是只是在包裝上貼了個「智能」標籤?
身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實在很難理解這些高深莫測的詞彙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真實的信息。或許,只有身處乳業高層的人士,才能真正體會到這些「豐功偉業」的偉大之處吧。
寧夏工廠:燈塔工廠?還是鬼影幢幢?
報告中特別提到了蒙牛寧夏工廠,稱其為行業首座全數智化工廠,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液態奶單體工廠,並榮獲世界經濟論壇(WEF)「燈塔工廠」稱號。聽起來簡直像是一個奇蹟,讓人忍不住想親自去參觀一下。
但是,仔細想想,這座「燈塔工廠」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全數智化指的是所有生產環節都由機器人完成,還是只是在一些關鍵崗位上使用了自動化設備?全球最大指的是產能最大,還是佔地面積最大?「燈塔工廠」稱號是實至名歸,還是只是花錢買來的榮譽?
更重要的是,這座「燈塔工廠」的模式,真的能被其他乳製品企業所複製嗎?它的高投入、高技術,真的適合中國所有的乳製品企業嗎?如果只是打造一個孤零零的「燈塔」,而忽略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那麼這種「燈塔」又有什麼意義?
李鵬程的豪言壯語:AI全面賦能?還是癡人說夢?
蒙牛集團黨委副書記李鵬程在研討會上表示,蒙牛寧夏工廠為中國乳業數智化升級樹立了典範,未來不僅要建造更多的燈塔工廠、智慧牧場,更要對全產業鏈進行系統化、一體化重塑,用AI全面激發產業效能潛力,實現行業革命性地變革。聽起來簡直像是一個科幻夢,讓人熱血沸騰。
但是,冷靜下來想想,AI真的能全面賦能乳業嗎?AI能解決牛奶的質量問題嗎?AI能提高奶農的收入嗎?AI能讓消費者更信任國產乳製品嗎?如果AI只是用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忽略了乳業的社會責任,那麼這種「革命性地變革」又有什麼意義?
更重要的是,AI技術的應用,真的能讓中國乳業實現彎道超車,超越發達國家嗎?還是只是讓一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高的估值,而忽略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世界級產品供應?是普惠還是畫大餅?
液態奶的群眾基礎?還是廉價奶的遮羞布?
全國政協委員馬有祥提出,要優化乳製品結構,增加平價產品供應,讓中低收入人群喝得起,築牢液態奶成為日常食品的群眾基礎。這話聽起來很暖心,但仔細想想,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所謂的「平價產品」,真的能保證質量嗎?會不會是一些企業為了搶佔市場,偷工減料,降低標準,最終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所謂的「群眾基礎」,真的能通過廉價奶來築牢嗎?如果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缺乏信心,即使再便宜,他們也不會買單。
更重要的是,這種「普惠」策略,真的能促進中國乳業的健康發展嗎?如果企業只追求低價,而忽略了產品的創新和品牌的建設,那麼中國乳業永遠只能在低端市場徘徊,難以實現真正的升級。
乳酪的崛起:是救星還是曇花一現?
馬有祥還提到,要促進原制奶酪等固態、半固態新型產品消費,找準與國人飲食習慣的結合點,拓展黃油、乳清、乳功能蛋白應用場景,與食品飲料產品創新融合。乳酪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確實越來越受歡迎,但它真的能成為中國乳業的救星嗎?
乳酪的生產需要大量的牛奶,如果中國的奶源供應不足,或者質量不高,那麼乳酪產業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此外,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乳酪的口味和食用方式,是否能被廣大中國消費者所接受,也是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乳酪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既有來自國外品牌的壓力,也有來自國內品牌的競爭。如果中國乳企不能在產品創新、品牌建設和渠道拓展方面取得突破,那麼乳酪產業的發展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蛋白至上」?是科學還是營銷?
蒙牛一直以來都圍繞牛奶「蛋白質」這一核心價值,加大產品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最具性價比、最優質價比的產品,同時不斷挖掘下沉和空白市場覆蓋,讓消費者「喝上奶」;強化研發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通過「從牧草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品質管理,讓消費者「喝好奶」;精準洞察消費者多元需求,通過科學研究和產品創新,改善營養精準供給,滿足細分人群多元健康訴求,讓消費者「喝對奶」。
「蛋白質」固然是牛奶的重要營養成分,但牛奶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如果只強調「蛋白質」,而忽略了牛奶的其他營養成分,比如鈣、維生素等,那麼這是不是一種營養誤導?
此外,「喝上奶」、「喝好奶」、「喝對奶」這些口號,聽起來很美好,但具體如何實現?蒙牛是否真的能為所有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營養的牛奶?還是只是一種營銷策略,用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乳酪產業的豪賭:蒙牛的下一步棋?
乳酪:調節供需的「穩定器」?還是另一個坑?
李鵬程在乳酪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表示,看好乳酪前景,高度重視乳酪發展。乳酪是蒙牛六大核心業務之一,也是「一體兩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大做強乳酪產業,對於行業調節原奶供需平衡、平抑週期價格波動,具有重要的「穩定器」作用,是推動我國乳業加快走出當前困境、實現跨越升級的必經之路。這番話,聽起來像是蒙牛在為自己進軍乳酪市場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乳酪產業真的能調節原奶供需平衡嗎?如果乳酪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牛奶,而中國的奶源供應又存在問題,那麼乳酪產業的發展不僅不能解決供需矛盾,反而會加劇矛盾。此外,乳酪的價格通常比較高,如果消費者不買賬,那麼乳酪產業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更重要的是,乳酪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蒙牛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蒙牛不能在產品創新、品牌建設和渠道拓展方面取得突破,那麼它在乳酪市場的豪賭,很可能會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