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元陽哈尼梯田:生態文化旅遊共生,阿者科村轉型與紅米產業升級之路

雲南元陽哈尼梯田:生態文化旅遊共生,阿者科村轉型與紅米產業升級之路

哈尼梯田的奇蹟:生態、文化與旅遊的共生

元陽,一個鑲嵌在雲南紅河之上的璀璨明珠,以其鬼斧神工的哈尼梯田聞名於世。這些層層疊疊的梯田,不僅是哈尼族人民世代耕耘的智慧結晶,更是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壯麗畫卷。近年來,元陽縣巧妙地將這份獨特的生態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的動力,讓沉睡的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阿者科村的轉型:從傳統到現代的華麗轉身

阿者科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村落,曾經也面臨著發展的困境。然而,自2018年元陽縣與中山大學攜手啟動「阿者科計畫」後,這個小山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透過科學的規劃、資源的整合以及對哈尼文化的深度挖掘,阿者科村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農業,同時也肩負起保護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的重任。這不僅為村民們開闢了新的增收管道,更讓他們重新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價值。

分紅背後的意義:村民的信心與希望

今年3月,阿者科村迎來了第十一次鄉村旅遊發展分紅大會,65戶村民戶均分紅6892.3元。拿到分紅的村民高幹文興奮地說:「心裡特別高興,對未來的發展也更有信心。」這份沉甸甸的分紅,不僅是對村民們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未來發展的鼓勵與期許。它象徵著阿者科村在轉型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也預示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元陽的雙重使命

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徐忠亮表示,元陽縣正全力守護哈尼梯田遺產區的綠水青山,守護「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尊重,更是對哈尼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智慧的敬畏。同時,元陽縣還深入挖掘哈尼梯田稻作文化,豐富景區業態,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實施「稻魚鴨」綜合種養示範區4.52萬畝,示範區畝產值8000元以上,輻射帶動區畝產值5000元以上,保障了哈尼梯田的永續利用。這種兼顧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發展模式,正是元陽縣的可貴之處。

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數據背後的活力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元陽縣共接待遊客163.87萬人次,同比增長8.94%。阿者科村接待遊客4.58萬人次,同比增長26.57%,實現門票總收入99.33萬元,同比增長25.73%。這些數據無疑證明了元陽縣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也印證了阿者科村轉型策略的成功。遊客的湧入,不僅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活力,更讓更多人認識到哈尼梯田的獨特魅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元陽縣的旅遊業將會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

紅米產業的升級:從田間到餐桌的價值鏈

說到元陽,除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梯田,還有一樣東西不得不提,那就是梯田紅米。這種生長在哈尼梯田系統中的特產,不僅擁有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更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近年來,元陽縣不斷加強對梯田紅米的研發和產業升級,力求將其打造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

科技賦能:提升紅米的生態與經濟價值

為了提升梯田紅米的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元陽縣可謂是不遺餘力。他們不僅加強研發,建設紅米基地和加工廠房,還改良生產線,引進更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紅米的產量和品質,也降低了生產成本,讓更多農民能夠從中受益。我個人認為,這種對科技的投入,是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

產品多元化:紅米的無限可能

除了傳統的紅米飯,元陽縣還積極開發紅米酒、紅米糊、紅米餅、紅米茶等10多個系列產品。這些多元化的產品,不僅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也拓展了紅米的市場空間。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紅米的深加工,大大提升了其附加值,讓農民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不得不說,這種產品多元化的思路,值得其他農業產區借鑒。

家門口的就業機會:紡織廠的故事

在元陽,許多哈尼族青年都面臨著外出打工的選擇,但遠離家鄉的漂泊感總是讓人難以割捨。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入駐元陽,家門口的就業機會也隨之增加,讓這些年輕人得以兼顧事業與家庭。

德熙紡織廠的啟示:招商引資與穩崗就業的雙贏

元陽縣德熙紡織廠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這裡工作的哈尼族青年王拉關告訴記者,他每月最高能拿到6000元工資,而且就近就業非常方便。這得益於元陽縣加大穩崗就業支持力度,積極招商引資,將工廠引至本地,讓百姓實現就近就業增收。這種模式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也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可謂是雙贏。

勞務平台的橋樑作用:連接百姓與企業

德熙紡織廠能夠順利落戶元陽,並迅速招募到本地員工,勞務用工平台功不可沒。據了解,元陽縣通過勞務用工平台,採取「線上+線下」模式,為百姓和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百姓從家門口直通廠門口。這種高效便捷的服務,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招工成本,也方便了百姓的求職,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多元產業的崛起:元陽經濟的新引擎

元陽的發展,並不僅僅局限於梯田旅遊和紅米產業。近年來,元陽縣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力求打造多元發展的經濟格局,為縣域經濟注入更強勁的活力。

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設:從種植到養殖的全面發展

元陽縣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圍繞紅河谷熱區經濟產業發展,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全產業鏈,聯農帶農不斷深化。這意味著元陽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種植業,更將目光投向了養殖業等其他領域,力求實現農業的全面發展。這種全產業鏈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附加值,也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

低空經濟的探索:無人機的應用與潛力

在元陽的山溝裡,我們可以看到無人機的身影。這些無人機並非只是用於航拍,而是被應用於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例如將一筐筐新鮮韭菜從種植基地提至裝運平台,大大提高了搬運效率,比人工搬運效率大幅提升。這種低空經濟的探索,為元陽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我個人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

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釋放鄉村經濟的活力

為了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後勁,元陽縣還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95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意識,能夠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他們的出現,也為元陽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水產養殖的新模式:陸基圓池的創新

在元陽縣馬龍河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示範園,地裡「種」的是一個個巨型圓桶——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設備,多種魚類在其中生長。負責示範園運營的元陽縣呼山眾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正雄說,該養殖方式具有高產高效、安全環保等優勢,為元陽設施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這種陸基圓池養殖模式,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也更加環保,值得推廣。

農旅融合的典範:傣陶文化的復興

在元陽縣南沙鎮那裡村,村民在自家作坊內製作傣陶,遊客可體驗製陶流程,當地還推動傣陶創新與鄉村旅遊相結合,農旅融合活力迸發。這種將傳統文化與旅遊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傣陶文化,也能夠吸引更多遊客,為當地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Wolfga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